導讀:據搜狐千里眼最新報道,10月30日,上海。一自閉癥兒童在地鐵因吃東西被老人指責謾罵,其家長在與老人解釋時雙方發生言語爭執。媽媽俞女士稱...
據搜狐千里眼最新報道,10月30日,上海。一自閉癥兒童在地鐵因吃東西被老人指責謾罵,其家長在與老人解釋時雙方發生言語爭執。
媽媽俞女士稱,通勤需要一個半小時比較趕時間,自己解釋了很多遍,但老人仍不依不饒,還對自己進行辱罵。期間孩子不小心碰到了老人還遭到對方推打。發出來是想呼吁大家對待自閉癥兒童能夠寬容一些,不要歧視。
網友評論:
就揀著婦孺欺負
現在老年人好像沒童年,容不得孩子
欺負一個自閉癥的孩子,說的話還那么惡毒
關于自閉癥
孤獨癥,也稱“自閉癥”,全名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是一組遺傳因素為主,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神經發育性障礙。起病于嬰幼兒時期,主要表現為三大類核心癥狀,即:社交溝通障礙、狹隘的興趣、重復刻板行為。
比如,叫名字時沒有反應、不看人、不會展示分享、不會炫耀,缺乏共同關注,不會玩想象性游戲,不會玩互動合作式的游戲等。
有的孤獨癥孩子,還會以特定方式排列玩具,堅持走同樣的路線,有感知覺異常等。
但是,孤獨癥的癥狀表現,在不同的年齡、語言水平(從無語言到完全流利)、認知能力和性別上差別很大。
因此,需要醫生詳細詢問兒童的發育史、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表現等,也需要觀察他們的行為表現,并用標準化的診斷工具來評估發育及社交能力,最后綜合起來,才能判定孩子是不是孤獨癥。
自閉癥孩子,長大能自己變好嗎?可能性不大。
有10~33%的孤獨癥成人,基本沒有口語表達且智力嚴重落后,終生需要高強度的幫助。
大多數患有智力障礙的自閉癥成年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說話,能夠滿足基本需求并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需要日常支持。
即使是早期癥狀輕度的自閉癥兒童,語言、智力發育無明顯受損,但多數到學齡期共患多動癥、情緒障礙的風險非常高,在集體環境中有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
總體而言,孤獨癥(尤其是中重度孤獨癥兒童)不干預致殘率較高,而早發現、早干預能夠促進孤獨癥兒童大腦發育,從而不同程度改善其各方面能力。
3歲前不診斷自閉癥”,是這樣嗎?不是。
隨著輔助診斷的評估工具更精準、完善,專科醫生的臨床診斷水平大幅度提升,目前大多數就診的孤獨癥兒童已能在3歲前被確定診斷。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對改善孤獨癥癥狀和預后十分關鍵。
6歲前是孤獨癥非常重要的干預時機。對存在可疑孤獨癥表現的兒童,應盡早開始科學干預。年齡越小,大腦發育可塑性越強,干預效果越好。
孤獨癥診斷需通過病史詢問、精神檢查、體格檢查與神經系統檢查、孤獨癥量表評定及必要的輔助檢查等綜合評判。對于可疑孤獨癥兒童,家長應帶兒童到具有孤獨癥診斷能力的專業醫療機構進行評估診斷。
目前尚缺乏針對孤獨癥核心癥狀的治療藥物,應根據兒童具體情況,采用康復訓練、行為治療、家庭支持和干預及必要的藥物對癥治療等綜合措施進行干預,提高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質量。康復訓練應遵循早期、個體化、科學循證、長程高強度、基層為主和家庭參與的原則。
家庭是孤獨癥兒童的重要支撐。
家長應積極參與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訓練,定期接受專業人員的培訓與指導,學習和掌握孤獨癥相關知識和基本干預技能。給予兒童充分的包容與關愛,通過陪伴互動與干預引導,更好地促進孤獨癥兒童康復。
上一篇:985畢業生在英國富人區做保姆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