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端午節(jié)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繁復(fù)的演進過程。端午節(jié)那樣多的習(xí)俗,你知道端午為什么要捕捉蟾...
金蟾
首先,蟾蜍屬于蛙類,一產(chǎn)多子,當然很容易成為人們生殖信仰的對象。中國上古考古發(fā)掘出來的器皿,很多帶有蛙紋,足以為此證明。其次,更重要的是蟾蜍具有冬眠的習(xí)性,在古人看來,這就是死而復(fù)生。對于我們?nèi)祟悾挥幸淮危蛇@滿身癩斑的蟾蜍,卻可以生而后死,死而后生,這實在令古代的先民傾慕不已。欽羨之久,自生崇拜之心。后來又有人把這份生生死死的神力和天邊的月亮由盈轉(zhuǎn)缺又由虧而盈聯(lián)系到一起。于是漢代畫像石上,我們經(jīng)常看得見并畫的日月,那太陽中站著一只三足鳥,月亮里經(jīng)常伏著的,就是一只蟾蜍。月亮中的蟾蜍,和人世間的治亂關(guān)系密切。保存在日本的元弘抄本《五行大義》卷四紙背記《河圖》云:“蟾蜍去月,天下大亂。”《天文要錄》“月占第五”引《易緯》云:“月中蟾蜍去月,經(jīng)三辰,天下俱有逆事,臣勉君戰(zhàn),不出三年。”不是月下長嚎的兇惡的狼,而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溝邊的癩蛤蟆,曾經(jīng)被古人這么崇拜,這實在足以讓愛讀《狼圖騰》的朋友們大跌眼鏡。
漢人張衡《靈憲》曾交代月宮中這只蟾蜍的來歷云:“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蟾蜍由于被編入嫦娥傳說,于是也和不死靈丹掛上了鉤。《抱樸子·內(nèi)篇》介紹不死靈藥有五種,稱“五芝”。其中“肉芝”就是“萬歲蟾蜍”。據(jù)說萬歲蟾蜍的神奇,來自頭上的角,即“肉芝”,法力在靈芝以上,是長生不老的仙藥。可以“服之長生”,并且神奇非常:
蟾蜍萬歲者,頭上有角,頷有丹書八字,五月五日午時取之陰干,百日,以其足劃地,即為流水。能辟五兵,若敵人射己者,弓矢皆反還自向也。
這就是《淮南子》講到的蟾蜍辟兵的來歷。故事中成了精的蟾蜍角,似乎可以變化成人形自由移動。因為《抱樸子》還講道:“行山中,見小兒乘驛長七八寸者,肉芝也,捉取服之即仙矣。”這很像東北人參娃娃的故事。當然肉芝也有不變化或變化成其他形狀的。傳說仙人王子喬就是服食肉芝而成仙的,《仙史》云:“武陽北平山有白蝦蟆,謂之肉芝,王喬食以仙去。”這是保持蟾蜍的原形。《神仙感遇傳》:“蕭靜之掘地得物,類人手,肥潤且白,烹而食之,逾月發(fā)再生。貌少力壯,遇道士曰:‘所食者肉芝,壽等龜鶴矣。’”這是變化成白色的人手形。
至于捉取蟾蜍為什么東行者佳,這又和蟾蜍的陰陽屬性相關(guān)。古人的眼中,月宮是個神秘的世界。月宮中有嫦娥,還有桂樹,有吳剛,有玉兔,有蟾蜍。隨著陰陽五行觀念的流行,月宮這一切,自然被劃分出陰陽。按照陰陽二分、陰陽互存的邏輯演繹法,伐桂樹的吳剛自是陰中之陽,月里的蟾蜍也是陰中之陽。漢劉向撰《五經(jīng)通義》以為:“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并明,陰系于陽也。”在古人看來,月亮為什么會由圓而缺,那正是因為吳剛所伐,蟾蜍所食。《淮南子》曰:“月照天下,食于詹諸。”許慎《說文》以為:“詹諸,月中蝦蟆,食月。”施文所引李白那句“蟾蜍飲月影”,在這里也就有了極好的注解。了解了蟾蜍是“陰中之陽”,也就不難明白是“東行者”最好。這是因為“帝出乎震”,震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位。到這里我們也就明白了古人為什么端午捉蟾蜍,而且強調(diào)端午上午的蟾蜍最好。這正是因為五月端午午時,純陽用事,是一年“陽之極”的日子和時辰。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