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說到趙子龍大家也都知道這個人還真的是很有特色的一位了三國時期的人物了,簡直就是驚為天人了,不僅僅是相貌英俊,而且武藝高強,話說單挑
說到趙子龍大家也都知道這個人還真的是很有特色的一位了三國時期的人物了,簡直就是驚為天人了,不僅僅是相貌英俊,而且武藝高強,話說單挑的話除了呂布應該是沒有人是敵手的,但是今天我們不說趙云的武藝高強這件事情,我們要說的是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叫趙云叫“常山趙子龍”,那么這個“常山”到底是什么來頭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看看!
在我國過去的文化中,很講究避諱,尤其避帝王名諱,對后世影響極大。比如隋唐評書演義中的第一位好漢李元霸的原型,其實是李淵的第三子李玄霸。而在滿清時期,為避康熙(玄燁)的名諱,楞是被改成了李元霸。雖然,如今滿清早已經成為了歷史,但卻也很難再把隋唐評書演義中的李元霸之名給匡正過來。
而在楚漢之際,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中,也有一位諸侯因避諱而被后世改了封號,此人便是常山王張耳。提起“常山”這個名號,凡對《三國演義》稍微熟悉的,肯定不會陌生。每當趙云叫陣、闖陣時,總會大喊一聲“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而這“常山”當然是趙云的籍貫,為兩漢時期的郡名。西漢時期,漢景帝封皇子劉舜為常山王,都於元氏(今河北元氏縣),漢武帝時期,常山國被廢除為郡。東漢時期,漢明帝亦曾封皇子劉昞為常山王,而再建常山國,仍都於元氏,其后又徙為淮陽王,常山國復為常山郡。
而“常山”之名的由來,在《史記》中最早出現於《史記·張耳陳馀列傳》,其中記載道:張耳、陳馀說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原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黡略上黨.....陳馀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
這“常山”顯然是地名,乃屬秦末時期趙國舊地的一個郡。而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亦是由此郡名而來,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張)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
但實際上,在秦末楚漢之際,并無“常山”郡,而應該叫“恒山”郡。恒山郡因境內的“恒山”而得名,而此“恒山”并不是今天的北岳恒山。而是古恒山,亦即位於今天河北省保定市境內的大茂山,從春秋戰國直到明代,北岳恒山都是指今天的大茂山。既然,常山郡原本該叫恒山郡,那么,張耳也當然是被項羽封為恒山王而不是常山王。
司馬遷在創作《史記》的時候,為避漢文帝劉恒的名諱。才將“恒山”之名,一律改成了“常山”之名。無獨有偶,春秋后期,齊國的著名權臣--田恒(其子孫后來取代姜姓呂氏之齊國,而被稱為“田氏代齊”),在《史記》中也被改成了田常。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