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開學一個月,各方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又升溫!近幾天,#開學一個多月后兒童精神科爆滿#的話題上了熱搜。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與開學到底有...
開學一個月,各方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又升溫!近幾天,#開學一個多月后兒童精神科爆滿#的話題上了熱搜。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與開學到底有無關系?自己的孩子遇到心理問題,又該如何應對?
兒童心理疾病,開學是誘因?
山東省濟南市營市東街小學專職心理老師陳曦表示,根據自己近幾年在學校從事兒童心理健康工作情況來看,孩子在寒暑假期結束返校后有一定心理落差和適應期很正常,但并未遇到因此導致心理健康甚至精神類疾病的事情。在分析一些心理上出現問題的學生時,一般原因也都比較復雜。
談及近期兒童精神科爆滿現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兒童精神病學組副組長何凡認為,開學帶來的壓力是誘因之一,但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日積月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她表示,寒暑假期間醫院兒童精神科病房緊張情況稍有緩解,開學后緊張程度恢復如常,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開學一個月左右門診兒童患者數量也略高于假期。
何凡分析說,青少年兒童在假期中一般相對舒適,學業、人際關系等帶來的壓力也相對較小,孩子心理問題相關癥狀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讓家長誤以為孩子“沒問題”或者“好了”,但實則不然。
開學等壓力一來,孩子的癥狀會再次出現甚至加重。因此,早期識別、盡早干預,才能讓孩子盡快恢復心理健康,減少對學業等社會功能的影響。
陳曦也認為,假期作息的松弛隨意與開學后的緊湊有序存在反差,一般會給學生帶來一段明顯的“調整期”。日常在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會對學業有一定焦慮情緒,個別學生會對人際關系處理有畏難情緒,尤其是剛剛幼升小、小升初的孩子,生活學習環境發生較大變化,這一切都有可能給孩子帶來情緒方面的影響。
但陳曦強調,大多數孩子在學校和家長的幫助下是可以自我調節的,即便有短時間或幾天的情緒變化,也可以很快恢復,這都是正常情況。
“我兒時常挨打,
現在孩子為啥打不得?”
到底是什么導致了兒童心理健康出現問題?
“我兒時常挨打,現在孩子為啥打不得?”——家長對兒童心理健康有意無意的忽視,是原因之一。
陳曦說,有些家長稱自己自幼挨打、父母不管,如今依然發展得很好很成功。比如即便上學不多、學歷不高,但生意做得很好,很有經濟實力,因此便認為孩子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遇事簡單粗暴解決,甚至不自覺地在打罵孩子過程中發泄情緒。加之這些父母平時對孩子陪伴和關注過少,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導致小問題積攢成大問題。
還有些家長過度“完美主義”,將自身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陳曦指出,很多時候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往往與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家庭教育理念有很大關系。這些都是導致近幾年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出問題、罹患精神類疾病增多的重要原因。
少年兒童心理和精神疾病在臨床上有哪些類型,又該如何分辨?
何凡表示,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精神類疾病更多集中在孤獨癥譜系障礙等神經發育障礙方面,臨床表現有發育落后于同齡兒童,如語言發育落后、交流障礙、活動過度等。一些學齡兒童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在學齡前未能被及時識別,入學后一些癥狀也會凸顯出來;另外,焦慮、恐懼等情緒問題、抽動癥狀等也較為多見。12歲以后,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情緒行為問題更加突出,如焦慮、抑郁、易激惹、沖動等。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疾病類型與成人愈發接近。
據何凡介紹,兒童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發病原因非常復雜,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早發現、早治療,足夠重視是關鍵。
了解孩子
從準備成為家長那刻起
2023年10月10日,是第32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今年的宣傳主題確定為“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增進健康福祉。
此前,從2021年起,我國在重大公共衛生項目中就設置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試點項目,明確將完善教育系統的心理服務網絡,將各階段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和心理支持作為重點,指導試點地區探索完善心理健康體系。截至目前,試點地區96%的村和社區,100%的高校和近95%的中小學均設立了心理輔導室或社會工作室。
作為一名小學心理輔導室的專職心理老師,陳曦表示,學校做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關鍵是,一線老師要懂心理健康,按照校領導統一部署和知名院校專業兒童心理學教授達成合作,定期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同時,開設家長課堂,定期為家長們提供專題講座、輔導,幫助家長們解決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家校共育,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陳曦還認為,大家從準備成為“家長”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有意識地學習兒童心理學,了解孩子,努力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燈塔。盡管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課題,但“只要我們想,任何時候開始學習都不晚”。“因為明天的你一定比今天更了解孩子,更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讓養育子女更多處在科學狀態中。”
從醫學角度來看,何凡認為,呵護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有三點需要注意:
第一是重視。家長要像重視孩子身體健康一樣重視心理健康,重視了以后自然會更多地去了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從而避免過度保護、過度控制等不良養育方式。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家長不要視而不見,也不要過度焦慮,而應積極尋求專業支持;
第二是有效陪伴和溝通。家長不僅要“養”孩子,還要“伴”孩子。每天抽出至少半個小時和孩子有效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學習、人際關系,關注孩子是否遇到困難等,并及時有效引導;
第三是建立和孩子之間的良好情感鏈接。當孩子提出自己的困難和問題時,要站在其角度與之共情、鏈接,并提供有效支持,而不是簡單地說教。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