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家級都市圈,東北終于實現零的突破。最近,沈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呂志成在央視財經頻道《對話》節目中透露,沈陽都市圈已正式獲批,成為東
國家級都市圈,東北終于實現“零的突破”。
最近,沈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呂志成在央視財經頻道《對話》節目中透露,沈陽都市圈已正式獲批,成為東北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
盡管目前國家層面還未正式宣布沈陽都市圈獲批的消息,但當地選擇主動對外公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東北首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為什么是沈陽?在東北振興中,沈陽都市圈將扮演什么角色?
為什么是沈陽
隨著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已經成為國家新一輪城鎮化的重點方向。
沈陽之外,從2021年2月至今,已有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及武漢7個都市圈相繼晉升“國家級”。
目前,東北擁有四個副省級城市,分別是哈爾濱、長春、沈陽和大連。為何沈陽都市圈率先獲批?
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牛鳳瑞看來,這與沈陽在東北地區的發展優勢息息相關。
“在多年的發展中,客觀來說,沈陽實際上已成為東北地區的‘第一火車頭’。”牛鳳瑞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此外,沈陽成為東北地區國家級中心城市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2021年10月,沈陽發布《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21-2035年)》,成為東北地區第一個明確提出爭創國家級中心城市目標的城市。
此外,從經濟和人口層面觀察,在東北地區的城市中,沈陽也擁有自身的優勢。
2022年,哈爾濱GDP為5490億元,同比增長2.5%;長春GDP為6744.56億元,同比下降4.5%;而沈陽2022年GDP為7695.8億元,比上年增長3.5%,不論是經濟體量還是經濟增速,均位居東北地區三個省會城市之首。
在人口層面,沈陽同樣優勢明顯。目前,沈陽常住人口在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二。
數據顯示,2022年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常住人口分別減少了27.68萬、26萬以及32.4萬,三省相加總共減少了86.08萬人。
不同于東北地區日趨嚴重的人口流失現狀,沈陽是東北少數保持常住人口正增長的城市。據沈陽市統計局數據,2022年,沈陽常住人口為911.8萬人,比上年增加2.9萬人。
事實上,相比東北其他省會城市,沈陽最大競爭對手來自省內的計劃單列市大連。2022年,大連GDP為8430.9億元,超過沈陽。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大規模建設都市圈之前,沈陽重點推進過城市群的建設。彼時,沈陽—大連城市群是國內城市群中重要的一環。
“大連擁有沿海的區位優勢,與沈陽各有千秋。沈陽都市圈獲批后,兩地如何協調發展,考驗著兩地政府。”牛鳳瑞說。
挑戰重重
獲批國家級都市圈,對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有哪些直接的、實際的利好?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不少地區,如果爭取到國家級都市圈,省級財政會給予一定的財政返還。
“比如省里會為該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每年單列一定數量的補助。在國家層面,也會給予更多的建設用地指標。”丁長發說。
但享受紅利的同時,也要肩負發展的擔子。
牛鳳瑞說,都市圈這種空間形態,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城市化推進過程中主要的空間形式,獲批國家級都市圈,能夠更加名正言順協調區域發展。
“而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帶動能力,對整個都市圈的發展非常關鍵。中心城市是都市圈建設的基礎、核心和支撐。”牛鳳瑞說。
在沈陽都市圈獲批之前,已經公布獲批的7個都市圈,中心城市均為萬億GDP城市。
此外,從區位上觀察,這7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大多數位于南方。唯一一個北方城市西安,在北方諸多城市中,較具活力。
“相比此前獲批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沈陽的產業結構偏重。”丁長發說。
目前,沈陽都市圈相關規劃尚未披露。
根據2022年初公布的《遼寧省推進“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一圈”即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包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阜新、遼陽、鐵嶺以及沈撫示范區。7市1區總面積達7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1.37萬億元。
不過,沈陽市政協主席于學利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沈陽現代化都市圈以沈陽為中心,包括鞍山、撫順等六市一區,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15.5%;常住人口1516萬人,占全省35.8%。
但不論哪個方案,沈陽肩上的擔子都不輕。在全國69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中,遼寧省有7座,其中幾座都緊鄰沈陽,大概率是沈陽都市圈的組成城市。
阜新位于遼寧省西部,距沈陽147公里,多個方案中,阜新都是沈陽都市圈的組成城市,但早在2001年,其就被國家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
此外,緊鄰沈陽的撫順、遼陽弓長嶺區同樣被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
“沈陽都市圈內,極有可能有撫順、阜新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目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難題。作為沈陽都市圈的組成城市,沈陽如何帶動這些城市的發展,推動其轉型,值得深思。”丁長發說。
新產業、新業態是關鍵
作為東北首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不少業內專家都將沈陽都市圈發展與整個東北振興相聯系。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東北地區國有經濟比重非常高,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全國控制力度最強的區域之一,改革開放以后相對于其他地區,市場化步伐滯后,這是東北目前眾多問題的根源。”牛鳳瑞說。
在丁長發看來,目前包括沈陽在內的不少東北城市,產業結構以重化工行業為主,過于偏重,民營經濟占比不足。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沈陽要想更好肩負起都市圈發展的重擔,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升營商環境,進而全面提升自身實力,是其中關鍵。
丁長發分析,沈陽高教資源整體質量不錯,比如有985高校東北大學和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制造業產業基礎也較為雄厚,“這對培育科創產業,有不小的作用”。
事實上,最近幾年,沈陽也有新產業嶄露頭角。2022年11月,工信部公示了《第三輪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全國共20個集群上榜,東北有兩個集群入選,其中之一就是沈陽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沈陽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是當地科研院所孵化出產業集群的典型。其中,綜合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企業第一的沈陽本土企業新松機器人,成立于2000年,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正是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2021年,沈陽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主導產業產值達1213億元。
此外,沈陽近年來也著力發展新興產業。2022年5月,沈陽設立總規模100億元天使投資基金,通過投資各類天使投資企業及項目,吸引社會資本,對沈陽市重點領域創新型初創期企業實施股權投資。
“沈陽都市圈的批復,對其發展會起到一個正向的作用,但是不論沈陽,還是沈陽周邊區域,還有很多現實阻隔有待于突破。借助沈陽都市圈的發展,突破這些既有阻隔,全面提升營商環境才是關鍵。”牛鳳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