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歲時節日民俗,是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我們平時的生活和趣味也都是由歲時節日和民俗組成的,所以我...
歲時節日民俗,是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我們平時的生活和趣味也都是由歲時節日和民俗組成的,所以我們要懂得歲時節日有哪些,歲時節日的起源是什么,想知道歲時節日的由來,就來瞧瞧奇聞事件小編的介紹吧。
節日
歲時節日的起源
(一)遠古歷法的因素。應當說,我國歲時節日的由來是多方面的。首要的原因,就是原始先民從事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等農事活動需要把握時間,那么就要觀察天時,制定歷法。相傳黃帝時設五官,其中有考定星歷的官員。顓頊時設有火正官,堯帝時又設立羲和之官“明時正度”,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夏朝時,根據北斗星斗柄指向和許多恒星的出沒來確定時、月,并用天干紀年。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字,后來形成了夏歷。殷商時期又制定了相對完備的歷法,用天干地支相搭配來紀年。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天干地支相搭配就形成了甲子、乙丑、丙寅……這樣的紀年方法,60年為一輪,稱為一甲子、花甲子。周代繼續用干支紀年,但以天上星宿大火的位置來表示寒來暑往、節令更替,所謂“七月流火”,不是指天熱,而是周人所指的大火星在天,從而又形成了周歷。根據現在看到的《逸周書·時訓》記載,那時就已經有了不少節氣名稱和相關的氣候、物候記載。古唐堯虞舜時,一年稱為一載。夏朝時又稱歲,商代則稱祀,周時才稱為年。年的起始和終點也有變化。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根據夏歷制定頒布了《太初歷》,那時二十四節氣已經確定。這是大體延用至今的以地月關系為基礎的歷法,相對于以地日關系為基礎的太陽歷,此為太陰歷,民間稱陰歷,后又稱為農歷。這種歷法規定一年12個月,19年7閏,閏年13個月。太初歷也是兼顧地日關系的陰陽合歷。遠古時為了農業豐收,春種之前需要祈天祀地,秋收之后需要感謝神靈,所以就出現了春社、秋社,屆時要進行祭土儀式,具體時間分別在立春、立秋后第五個戊日。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祭祀節日。春社、秋社活動,后來在民間長期存在。人們丈量太陽的影子,把日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人們從冬至算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度(約30天),便制定出一個新的中氣,一年12個月便有12個中氣。它們便分別是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然后再從小寒算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度(約30天)便會出現一個新的節氣,12個月就有12個節氣。它們分別是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這些中氣和節氣相交叉便形成了二十四節氣。這些節氣的制定,為農業生產的開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早在遠古時,民眾就知道許多天文知識。明末清初大學問家顧炎武曾經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也。”意思是說,夏商周三代以前,人人都懂得天文現象。“七月流火”,是種田人口中的話。“三星在戶”,是婦女們的話。“月離于畢”,是邊防士兵的語言。“龍尾伏辰”,是兒童歌謠中的詞句。但后來讀書做學問的人們,有時問起這些來還很迷糊不懂。其中“火”、“三星”、“畢”、“尾”、“辰”等都是星名。那時人們就在觀察確定天空中的日月、星座和星區,后來確定了“七曜”,即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也確定了二十八宿,是指在黃道、赤道附近的恒星組成的28個星區。在殷墟甲骨文、金文中,就記錄了對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和日食月食現象。關于星宿的敘述和天象記載,還可以參看古老的《詩經》、《夏小正》、《春秋》、《左傳》、《國語》等先秦典籍。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節氣,后來都形成了民俗節日。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