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段時間,孔乙己文學火了。學歷是我下不來的高臺,孔乙己脫不掉的長衫如果沒有讀過書,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廠里擰螺絲,可是沒有如果這樣
近段時間,“孔乙己文學”火了。“學歷是我下不來的高臺,孔乙己脫不掉的長衫”“如果沒有讀過書,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廠里擰螺絲,可是沒有如果”這樣的話術在網上引起許多網友模仿,話題也在各大新媒體社交平臺上引起熱烈討論,頻繁登上熱搜,甚至有很多網友感嘆自己成了“現代版孔乙己”。正值當下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困境,這一話題帶動青年的就業壓力和關于成功的標準問題再次受到熱議,“讀書無用論”觀點又甚囂塵上,又一次在青年網民中成功引起了一波共鳴。
筆者清晰記得,魯迅的原文里,孔乙己的確是一位除了讀書寫字沒其他本事的人,是可笑的,也是可憐的。“穿長衫”卻生活窘迫“站著喝酒”,長衫是他作為文人的清高,也是他掙脫不了的枷鎖,可能這個知識分子形象,擊中了少部分當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但我們不能忽視小說中的一個真相:釀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文中寫得明明白白——“好喝懶做”“總是偷”……筆者認為,所謂的“孔乙己文學”,是對安分守己寒窗苦讀年輕人莫須有的侮辱,并不是每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內心都住著一個自甘墮落的孔乙己。
誠然,大學生就業是很長一段時間來網友關切的熱點話題,特別是今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預計畢業的大學生規模是1158萬人。對大部分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現實生活中難免會出現“現實配不上期望”的困境。尤其在疫情中上了三年大學的這一批畢業生,剛出校門就遭遇了“史上最難就業季”,難怪有網友形容這是“雪上加霜”。就業市場存在差異,找工作的年輕人各自有不同預期,加上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各種因素,很多年輕人可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我們不得不認清一個現實,社會是豐富多彩的,就業市場更是競爭激烈,作為求職者不管是低學歷還是高學歷,都要經過市場歷練,不能因找工作難而不愿踏入社會,因恐懼“內卷”而選擇“躺平”。只要出來工作,不管干什么,都無貴賤之分,何談“如果沒有讀過書,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廠里擰螺絲,可是沒有如果”?更何談“學歷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我們還應該警惕,當下在一些網絡熱門議題背后,“讀書無用論”仍有市場,一些人通過短視的計算,認為長時間讀書、受教育與眼前短期回報不成正比。但現實情況是,教育始終是保證個體完成身份轉變的最佳“賽道”,也是所謂“逆襲”最現實的基礎。只有明白教育本義的人,才知道如何在“賽道”上蓄力前行,在逆境中為自己翻盤。讀書受教育的意義絕不能被低估,“讀書有用論”應該是一個社會顛撲不破的價值理念。
剛剛過去的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返鄉創業的魏巧代表向總書記講述了自己的“新農人”故事:種植了2萬多畝水稻,畝產達1100斤,通過數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還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跨界來到農村,成為“新農人”。他們的出現,讓農村有了新氣象,也為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增添了新動力。“鄉村、現代農村農業發展的空間仍然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對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魏巧始終記憶猶新。
如果我們思想上還有所謂“脫不掉的長衫”的包袱,被“長衫”束縛住自己的個人發展,恐怕無法彎下腰來聽呼聲、挽起褲腿下田地,可能會錯過在廣闊天地中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必然出路。我們都應意識到,不管身處怎樣的時代環境,一個人總會遇到困難,但面對困難是放松要求、繞道而行,是自暴自棄、直接“躺平”,還是迎難而上、戰勝自我,考驗著每個年輕人抉擇的勇氣和堅持的毅力。我們只有脫掉了思想上的“長衫”,才能真正跑起來,真正矢志接力奮斗,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