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月19日,一則題為合肥教育名師陳宏友講座中被學生轟下臺的視頻+圖文網帖在多個網絡平臺上廣為流傳。根據網帖介紹,2月18日下午,合肥師范
2月19日,一則題為“合肥教育名師陳宏友講座中被學生轟下臺”的視頻+圖文網帖在多個網絡平臺上廣為流傳。根據網帖介紹,2月18日下午,合肥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陳宏友在安徽省廬江中學進行的感恩主題演講。過程中,在PPT無法正常打開的情況下,陳宏友先講了一些內容,“其輸出的價值觀大多和功利性相關,其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內容”。這些內容引起了一位在座同學的反駁。該同學上臺從陳宏友手中拿過話筒,并說道:“我們學習是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從而引發全場聽眾熱烈反響,聽眾隨后紛紛退場,講座也由此不歡而散。
該事件引起了廣泛的輿論關注,陳宏友本人也接受了媒體的采訪,解釋了發生的經過(但并沒有具體研究發言信息)。他表示,當時他是因為投影電腦尚未調試好,為了活躍現場氣氛,即興發揮與臺下的學生進行交流。但是,他所表達的觀點被某個學生誤解,導致了這起事件的發生。
這起事件反映了當前我國教育界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引起了人們對于教育價值觀和教學方式的思考和探討。由于信息的缺失以及該事件涉及到的問題比較多,其中包括教育的價值觀、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表達能力等等。我無法作出更具個人意識的判斷,只能籠統的表達一下我的觀點:對于教育的價值觀來說,不同人對于教育的看法和目的可能存在差異,但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不是強調功利性相關的內容。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來說,應該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聽取學生的意見和看法,避免強制灌輸的情況。對于學生的表達能力來說,學生應該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但同時也應該尊重他人的權利,理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避免過于激烈的表達方式導致沖突。
另外,關于這個事件,網上流傳著很多視頻,但都是從這位學生上臺搶話筒開始,至于陳姓教授到底說了什么網上也搜不到任何更多的信息,而網絡平臺流傳的關于這位教授的說辭都是信息輸出主體主觀的“概括”,這就導致了社會民眾只能看到學生慷慨激昂的“正能量”價值觀輸出,而不清楚那位教授表述的任何言論,也因此就無法作出一個客觀的理性的評判。無論如何,我的觀點是,民眾在沒有了解到整個事實過程時,不應該被任何一方的言論或者網絡上單方面的主觀輿論干擾,從而作出并不理智的判斷。客觀的事實過程是我們對事件作出理性評判的依據,而不是任由他人的言論牽引著我們的思想走向迷惘的深淵,這是作為具有獨立思維的個體人應該具有的思維方式。
關于陳姓教授的言論,由于信息缺失,在這里就不作任何評判,還是那句話,我們可以對任何不認可的觀點和言論進行批判,但我希望這種批判是在理性思維范疇內合乎邏輯地,并且是用具體的、合理的論據去進行駁斥,而不是將自己對不同觀點的異見訴諸人生攻擊以及過于“宏大”的情感言辭。接下來,我來談談這位學生的言論以及行為所引發的我的反思:
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么?
作為學生,個人的學習目的和意義應該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對自身的成長和發展的關注,也包括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雖然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們應該關注國家的發展和利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個人的學習目的和意義必須全部歸之為國家大義。每個人的學習目的和意義都應該是因人而異的,受到個人興趣、價值觀、職業規劃等因素的影響。
而這位學生在講臺上拿著話筒表示“我們學習是為了中華之崛起”,他的主語用的是“我們”,但是他作為個人,可能并沒有意識到,一個人在沒有得到公眾共同且自愿同意的情況下是無權代表所有他人的。當他使用了“我們”這個代詞時,則暗示了其他在場的學生也應該將自己的學習目的歸之為國家大義。他這種表現已經將“學習是為了中華之崛起”的價值觀唯一化了。但是,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統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標,所以將學習的意義唯一化并不能也不應該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和選擇。因此我覺得他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所用的語言過于偏激甚至趨于極端,并且他過于執著于自己的這種不具體的價值觀,并沒有理性的對其他觀點或者價值觀進行分析和思考。此外,這個學生可能沒有考慮到其他學生的價值觀和生活經驗與他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背景,這些因素會影響到他們的價值觀和態度。由于缺乏這種理性認知,使得在他的意識里已經默認為其他同學也擁有和他一樣的價值觀。
同時,他使用“我們”,可能也是想表達一種團結、共同進步的意愿,但是這種做法卻將個人的多元化意愿淡化了,讓人感覺這是一種對個人意愿的壓制和忽視。并且,學生的這種唯一化至高化的價值觀和自我認同感也很容易受到影響,因為他們在遇到不同于這種至高價值觀的其它價值觀時就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觀并沒有得到尊重,而這種感覺可能會導致他們反感并排斥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這種行為將會損害學生的個人成長和學校的和諧發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或國家的,但是這些目標并不應該被唯一化。因為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天賦和追求,這也是多元化的表現。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追求一種唯一的價值觀,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認識和發展自己。而對于那位學生,他所表達的觀點過于偏激,因為他假定了所有人都應該以“中華之崛起”為己任,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不具體的目標,而不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個性化的發展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學生的行為和態度都顯示出了他可能存在的極端化思維。他在聽到陳姓教授的一些言論后,立刻用憤怒的情緒回應,表達自己的價值觀,這表明他很可能缺乏理性思考,因為他的行為是情感主導的,而不是基于理性和思辨的。此外,他的思維的不理性也表現在他試圖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其他人,或者主觀認為其他人的價值觀也和自己是一致的,這表明他缺乏對其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他的表現不僅有可能限制了其他同學的成長和發展,也有可能削弱了整個教育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因此,我們需要教育學生保持理性思考、多元化思考,同時也要強調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重要性,以建立一個包容、多元、開放的學習環境。
我們是否需要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培養技能,發展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以便他們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教育應該鼓勵學生思考和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而不是持續性或者強制性地灌輸某種價值觀。當然,了解國家的發展和利益也是重要的,但是這應該在一個更廣泛的上下文中進行,并不應該成為教育的主要甚至唯一目的。
如果一個學生被頻繁過度地灌輸了“讀書為國家大義”的價值觀,這可能會導致他或她對個人發展和價值的忽視,過度關注對國家或集體的奉獻。這種價值觀可能會導致上述弊端,即學生忽視自己的權利和需要,忽視自己的個人價值,并把國家或集體對自己的認可看得過于重要。而一個人如果將國家大義、集體榮譽奉為至高價值觀,那么他或很容易將自己的利益與國家或集體的利益混淆在一起,從而忽視他人的自然權利,這是一種危險的趨向。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的利益看作是與國家或集體的利益相一致的,從而將個人的權利與自由置于次要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對那些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同的人持有敵對態度,從而忽視他們的基本權利,甚至剝奪他們的權利和自由。這種情況下,社會就會出現分裂和對立,可能會導致種族、宗教、政治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的沖突。此外,這樣的價值觀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在感受不到國家或集體的認同時產生消極情緒,甚至放棄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以及其它極端行為。
因此,教育應該注重個人價值和集體價值的平衡,鼓勵學生尊重自己的權利和需要,同時理解集體和國家的利益,鼓勵個人為社會做出貢獻,但不是放棄自我或者犧牲自己的利益。教育也應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們能夠思考和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教育還應該幫助學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多樣性,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包容性的人才。我們需要教育人們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建立一個平等和公正的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因為集體主義思維而導致的偏見和歧視,并建立一個真正自由、平等、民主的社會。
關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這樣看:
其實客觀的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位學生所表達的“學習是為了中華之崛起”的價值觀,本身也帶有一定的功利性質。雖然國家的崛起是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將學習的意義僅僅歸結于國家大義的實現,容易讓人產生功利心理,使得學習僅僅成為一種達成個人目的的手段,而非追求知識本身的目的。這種功利主義思想會導致學生只注重自己的成績和排名,而忽視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創新、探索等本質性的價值。
我的這個觀點是從教育本身的角度出發,認為學習的價值不應該僅僅是為了達到某個功利目的,比如國家的崛起、個人的成功、金錢等等。學習應該是一種追求知識本身的過程,一種發現世界、思考問題、探索未知的過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源動力之一。因此,學習應該強調知識本身的價值,而不是僅僅為了實現某個功利目的而學習。
如果學生將學習的意義僅僅歸結于國家大義的實現,就很容易讓人產生功利心理,將學習僅僅當作達成個人目的的手段,而非追求知識本身的目的。這種功利主義思想會導致學生過分關注形式化的陳舊知識,而忽視學習的本質是塑造自己的理性思維。這樣的學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知道從既定的框架出發進行機械性的學習,難以在未知領域進行自主探索和開拓創新。并且,從客觀上來講,他的這種想法和他所嗤之以鼻的“學習為錢”沒有區別,都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只是說我們主觀上給它穿上了各自傾心的外衣而已。
因此,我認為學習應該強調知識本身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他們發現世界、思考問題、探索未知,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我們需要認識到學習的價值是多元的,不僅包括包括對社會、國家和人類文明的貢獻,也包括個人成長和自我價值實現。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和創新意識,鼓勵他們以自身的興趣和潛力為導向,積極發掘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不僅能夠為個人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也能為社會、國家和人類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而將學習僅僅歸結于國家大義的實現,容易讓學生陷入功利主義思維的泥淖,忽視學習過程中的本質性價值,從而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