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2月3日,海淀醫院的急診患者中開始出現陽性感染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陽性感染者不斷增加,需要留院治療和觀察的患者也相應在增加。同時,
12月3日,海淀醫院的急診患者中開始出現陽性感染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陽性感染者不斷增加,需要留院治療和觀察的患者也相應在增加。
同時,急診科的許多醫護人員也“陽了”。
這種情況下,急診科如何運轉?
“全體藥師帶病上崗,請寬容對待。”
這是社交平臺上流傳的一張北京市海淀醫院藥房窗口張貼的“告示”,在其旁邊還有一張落款時間為12月7日的“目前我院連花清瘟顆粒、金銀花清感顆粒、金葉敗毒顆粒、泰諾、泰諾林、日夜百服寧、布洛芬緩釋膠囊暫時無貨”的的溫馨提示。
或許,這家位于海淀區中關村大街29號的二級甲等醫院遭遇,是這一波北京疫情快速蔓延沖擊下的一個縮影。早在上月21日,海淀醫院就曾宣布暫停發熱門診,兩天后又再次開診。12月2日又對外宣布,為保障涉疫風險人員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海淀醫院特設西樓為黃碼醫院特定就診區域,涉疫風險人員可以到海淀醫院西樓獨立區域就診。
對于海淀醫院“藥師帶病上崗”一事,社交平臺上有網友寫道,“致敬吧,都是最基礎的百姓,咱沒法38度就能住方艙,也沒搶到2500萬個抗原。”還有網友評論稱,“不是個例,每個醫院都這樣,去醫院得做好防護。”甚至還有網友吐槽道,“全北京市的醫護都是(這樣)。”
網絡上流傳的一個關于海淀醫院的段子說,“海淀醫院有一管十混一陽了,然后拉去復核,結果是1陰9陽……”
當然,時下的北京可能沒有段子那么夸張,但優化防疫之后正在經受著第一波疫情高峰的沖擊卻是不爭的事實。由于不再進行全員核酸篩查,陽性感染者可居家康復,即便開通了抗原結果上傳通道,到底北京有多人感染仍然很難掌握一個準確的數字。
不過,透過北京120單日呼入量達到平常6倍以上,開始緊急呼吁無癥狀和輕癥患者盡量不要撥打120,把急救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危重病人來看,就可以斷定,即便這么多人并非全部是需要入院的感染患者,至少說明他們已經明顯出現了超出本人承受能力的癥狀,試圖尋求幫助。
另外,從朋友圈或者身邊人的反應來看,陽性增多趨勢明顯,甚至樂觀的北京人已經開始調侃,“如果身邊還沒有朋友陽性了,就得反思自己的社交圈了”。
段子背后,這一波急劇攀升的感染沖擊之下,北京的醫護群體感染狀況到底如何呢?
以專門向公眾提供“看得懂的健康專業資訊”著稱的“8點健聞”在《醫護人員陽性飆升,醫療機構迎來“決戰時刻”》一文中稱,嚴防死守近三年的“院感”紅線已被突破,一線城市大醫院的醫護感染數從個位數飆升至近千人。“盡量不死人、保住住院部”,成為一些醫院的首要目標。
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農村醫務巡診團隊
八點健聞在報道中引述北京一位三甲綜合醫院工作人員的說法稱,“僅一日之內,他所在的醫院便測出來700多醫護陽性,部分專科近乎全員中招,最后只能留一位醫生堅守科室。”截至12月7日,北京另一家大三甲專科醫院里,據管理者馬翔(化名)透露,每天因本人陽性、家人或同事陽性而不能到崗的人員累計達到了700名左右。這個數字,約是該院官網上公布的全院職工數的20%。
以管窺豹,再加上“新冠分級診療體系”的明確,似乎都在預示著醫療體系正在未雨綢繆,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感染沖擊波。理論上,以高水平三級醫院作為醫聯體外部協作醫院,建立對應轉診關系,暢通雙向轉診機制,可實現發熱等新冠肺炎相關癥狀患者的基層首診、有序轉診。
不過,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在緊急搭建新冠分級診療體系時,特別是高風險患者、重癥患者轉診的規定如何落地,尚待地方進一步推進。
根據該報記者于12月12日晚對北京海淀、朝陽、豐臺和通州等區隨機撥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熱線獲悉的情況確認,“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暫時還未設置為新冠病毒感染者高危人群轉診的渠道,社區發熱診室只能提供感冒藥等藥品。”
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區域情況可想而知。而且,南方都市報引述朝陽區某社區工作人員的話稱,“社區內一共10個大夫,8個已經感染了,正常的門診暫時都保證不了。”由此可見,三甲醫院無法逃脫這一波大規模的“院感”,社區門診醫護人員也存在大面積感染狀況,不容樂觀。
北京之外,此前曾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的河北保定,在當地更早遭遇病毒猛烈沖擊之后,部分醫院甚至取消了院內核酸,八點健聞稱,“該市一家二級醫院里,三分之一的醫護已經陽了,三分之一的醫護出現了癥狀,只差抗原結果一錘定音,而剩下最后三分之一陰性和陽轉陰的醫護,苦苦支撐著整座醫院的運轉。”
鳳凰周刊與百家號聯合出品的“鳳凰Times”報道稱,河北某閉環管理很久卻在12月一夜之間放開的地級市的一家三甲醫院,從12月3日開始,近300名醫護人員中至少有一半感染了病毒。據說面對這一狀況,當地醫院能夠找到的最科學答案就是,“將陽性人員全部聚到一個區域或樓棟,病人和醫護人員共同在里面陽著”,有醫院“甚至把陽性孕婦也全部集中到一個院區了”。
鳳凰Times稱,至于更多醫院,除了多發些防疫物資外,也只能讓正常人員多排班接替陽性人員工作。報道坦承,“隨著社會面傳播速度加快,類似應對很難趕上病情蔓延。”
北京一家醫院的發熱門診
據稱,時下北京一家知名醫院已經禁止員工自己查核酸和抗原,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問題,即便感染了也可能繼續戰斗在醫療一線。多方信息顯示,陽性醫護人員沒有癥狀原則上能上班就上班已經成了硬性規定,甚至有消息稱,北京已經要求醫務人員不再測核酸、不判密接,除發熱癥狀重的醫護人員安排輪休外,其他無癥狀的安排在相應崗位工作,保證達到80%到崗率。
隨著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要求所有醫療機構接下來都要接診陽性患者,不得以核酸結果來區分是否接診”,在病毒持續擴散的高峰期,接下來可能更多三四線城市的三甲醫院也會遭受沖擊,畢竟,過往三年他們習慣了嚴防死守甚至將一部分病人拒之門外,而如今開放后,首次上陣即是正面遭遇戰,壓力與慌張,可想而知。
就像北京豐臺醫院在《致全體職工的一封信》中所言,“國家衛健委公布了‘新十條’,全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將會面臨新的挑戰,既要拼命增加工作效率,還要避免感染,任何情況下不得拒診,因此,未來的一到兩個月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將會是國內醫護人員的‘至暗時刻’……”
面對開放后的首波沖擊和至暗時刻,政策已經明確,那就是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離;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網底”和家庭醫生健康“守門人”的作用,推進實施分級分類管理。
北京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12月11日,全市發熱門診就診患者2.2萬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而日入院人數卻從1762人降至1064人,日出院人數從4723人增長至5061人,方艙醫院床位使用率明顯下降,從12月8日的56.3%降至11日的32.3%,定點醫院床位使用率從66.7%降至58%。
當然,此舉可能由兩個原因導致,一個是越來越多的無癥狀或輕微的陽性患者被勸返回家,另一個是所有醫院開始收治陽性患者,緩解了方艙醫院和定點醫院的壓力。
分層、分級、分流收治病患,期冀分解重壓,拉平感染曲線,實現“軟著陸”,中國醫療體系編織的這張巨網,能否兜住超重墜落的疫情沖擊波,未來一到兩個月就能見分曉。
北京一家藥店外排隊的人群
至少,北京這一波感染高峰期沖擊下給出的樣本已經預示著,防線雖然已被撕破,但似乎也沒有想象的那么脆弱。
下一篇:專家:快速達峰會引起不必要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