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于12月18日發生6.2級地震后,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減災所)與中國地震局聯合建設的中國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此次地震,給...
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于12月18日發生6.2級地震后,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減災所)與中國地震局聯合建設的中國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此次地震,給臨夏回族自治州提前12秒預警、黃南藏族自治州提前22秒預警,給甘南藏族自治州提前25秒預警,給蘭州市提前29秒預警。此外,陜西、四川、重慶等多地居民亦收到了“地震預警”信息推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經過數年的建設后,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為主力的中國地震預警隊伍,已日漸成熟,“民間隊”與“國家隊”配合良好,且技術能力居全球領先。而普通公眾在歷經數次地震后,對地震預警工具的運用能力亦趨合理化,專業機構如高鐵車站、學校、化工廠等的地震預警設備“滲透率”逐步提升。
12月19日,四川大學教授、地震預警與多災種預警應用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對目前的地震預警策略,以及本次地震發生后的應急救災情況進行回復。
王暾表示,本次預警觸發手機、電視的范圍較廣,這是由于預警震級大于等于6.5級時,預警系統將自動擴大預警范圍,而此次地震預警震級正好6.5級。進一步講,震級在6.5級以上時,有震級“飽和”現象(即地震能量增加,震級未增加),導致預警震級可能偏小。為了抑制這種現象,就優化預警策略。
事實上,在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后,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便開始著手調整系統響應策略。“我記得蘆山地震的預警級別是6.4級,預警震級偏小,可能會影響公眾的避險策略。”王暾說。于是在2017年九寨溝7級地震,以及2022年瀘定6.8級地震發生后,其地震預警的策略都在不斷優化,確保盡可能讓民眾收到預警。
王暾表示,地震發生后,不僅普通民眾收到預警信息,也同步為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國家減災中心、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等同步提供預警信息。“在救援過程中,我們也向很多救援隊伍提供了預警信息,以指導救援人員在余震發生時合理避險。”王暾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中國地震局官網查詢獲悉,本次地震為2023年我國發生在陸地的最大震級地震,且震中5公里范圍內平均海拔約2793米,受高海拔、高寒(氣溫低至零下14℃)因素疊加影響,將增加此次地震的救援難度。
王暾認為,近幾年中國的災害應急救援能力在持續提升。“有幾個好的信號。”他表示,第一是我國建筑抗震能力在不斷提升,無論對城市或農村的建筑都進行了規范性要求;第二是應急管理部成立后,強化了多致災因子的應急演練,其中包括冬季即低溫環境下、汛期即地震疊加洪水的情況下的應急演練等,因此本次地震后的各方救援力量速度快,救災機制已趨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