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眼下,不知有多少人正因為這場全國性的醫藥反腐而膽寒。反腐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都堪稱前所未有。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已有至少15
眼下,不知有多少人正因為這場全國性的醫藥反腐而膽寒。
反腐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都堪稱前所未有。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已有至少155位醫院院長、黨委書記被查,這一數量是2022年全年的兩倍多。
“風暴眼”中的醫藥行業,風聲鶴唳。
各醫療機構紛紛發起自查自糾行動;藥企緊急召集業務員培訓合規推廣內容;多場學術會議延期或取消;股市醫藥板塊遭受重創……
本次醫藥反腐對醫院和藥企造成了什么影響?業內人士有何判斷?南方讀+ 帶你一文了解。
對“關鍵少數”重拳出擊
過去的一個月,監管部門連續多次重磅發聲,彰顯對醫藥反腐的行動和決心。
先是在7月15日,國家醫保局、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2023年醫療保障基金飛行檢查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徹查醫藥領域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7月21日,國家衛健委會同教育部等9部門,部署開展為期1年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要以‘零容忍’態度堅決懲處腐敗”的態度,振奮人心;“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聲音”,振聾發聵。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會議還特別強調了對“關鍵少數”的集中整治。
誰是“關鍵少數”?
從近年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通報的醫療領域腐敗案例可見,藥品、醫療設備、耗材采購等重要決策權大都集中于“一把手”,院長、書記很容易成為企業主要的“圍獵”對象。
而科室主任等中層干部在某一專業領域長期深耕,對本單位的藥品、器械評價和使用起到重要作用,也容易出現以權謀私現象。
又過了一周,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召開,指出了反腐的重點突出三個“全”——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緊盯領導干部和關鍵崗位人員,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
醫藥反腐呈空前高壓態勢,全國多地迅速跟進。
海南、北京等地公布了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舉報電話;廣東13部門聯合發文,強調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
加強自查力度,不少醫療機構“主動為之”。
廣東、廣西、浙江等地的部分醫療機構發出通知,重點提出醫生直接收受經營企業或人員的紅包回扣、為企業站臺講課屬違規行為。部分機構要求醫務人員要主動清退2018年—2023年5月以來所收受的講課費、培訓費、研討費等不合理報酬。
自上而下的這一系列舉措都證明,醫療領域反腐正加速進入“深水區”。
受賄行賄一起查
隨著“史上最強”醫藥反腐風暴重拳出擊,8月以來,至少有10場醫藥行業學術會議、論壇等宣布延期。部分學習班、培訓班也在近日宣布延期舉辦。
盡管會議延期的原因各異,但業界大都認為,這與此次反腐行動有關。
回顧以往通報的商業賄賂案件細節,藥企以學術會議為“合法外衣”,暗地里以會議贊助費、專家講課費、培訓費等方式行賄屢見不鮮。
在外界看來,醫生在腐敗利益鏈條中是核心,但醫藥代表、藥商僅僅與醫生維持關系還遠遠不夠。一個藥品、醫療器械或設備能夠入院,從推廣、銷售到“上下打點”涉及多個環節。這條利益鏈牽扯到多個業務部門乃至綜合部門,而有的利益鏈條只在熟人圈運行。
今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表的《嚴查醫療領域隱蔽利益輸送》稱,醫療領域腐敗問題不斷隱形變異、迭代升級,例如,“定制式”招投標、“規避式”委托采購、“供股式”入股分紅、“福利式”研討培訓……
有分析人士向媒體表示,隨著醫藥反腐工作持續推進,學術會議、帶金銷售等涉及醫藥行業商業賄賂的環節,或成為集中整治的重點之一。尤其是藥企的銷售費用金額、銷售費用占營收比重、宣傳推廣費用占銷售費用的比重等三項指標,備受關注。
如今,許多醫院紀委加強了對醫藥代表的“監控”,醫藥代表成了“敏感人物”。
有醫藥代表對媒體反映,“別說去醫院,最近連和醫生的通訊都中斷了,就怕出事”,足見業內緊張程度。
另一方面,此次反腐的全鏈條、全領域、全覆蓋,意味著反腐不僅僅局限于醫院,眾多醫藥企業也是整治重點。
僅在7月,被立案調查的醫藥類上市公司董事長已有兩位——
衛寧健康董事長周煒因涉嫌行賄罪被立案調查及實施留置,賽倫生物董事長范志和因涉嫌職務犯罪被實施留置并立案調查。
反腐風暴席卷醫藥板塊
醫藥反腐,影響幾何?
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反腐力度越大,對醫藥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雖然有醫藥代表擔心面臨失業的危機,但長遠來看,各項舉措對醫藥代表都提出了高要求及嚴管理,整個行業將會更加規范。
“如果以后醫藥代表行業就拼學術、拼產品,不去承擔任何銷售指標,行業前景可能會更好一些。”一位外企的醫藥代表如是說。
有藥企負責人判斷,至少在這一年里,對通過巨額推廣費推動銷售的藥品來說肯定是難熬的,例如大部分的非醫保用藥、保健類藥品、中成藥、免疫藥,在嚴查風暴下很難進院推廣。
醫藥反腐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雖說暫不明朗,眼下顯而易見的是,受此因素影響,醫藥板塊接連重挫。
8月7日盤后,醫藥板塊持續連日來“跌跌不休”的態勢,多個細分行業幾乎一片飄綠。其中,化學制藥板塊跌2.85%,生物制品板塊跌3.55%,醫療器械板塊跌2.57%,醫療耗材板塊跌3%,醫療服務板塊跌2.39%。
與此相對應的是,多個醫藥行業個股跌勢較猛。截至7日收盤,一品紅跌16.54%,貝達藥業、悅康藥業、麗珠集團跌超10%,漢商集團跌停,健康元亦跌超9%。
持續低走的股價將醫藥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面對投資者的相關質疑,多家上市藥企進行了回應。
恒瑞醫藥、馬應龍、太極集團、國科恒泰、方盛制藥、柳藥集團等近日紛紛表示,其企業經營生產合規,目前經營管理和業務狀況一切正常。針對有關“帶金銷售”的銷售費用占比問題,沃森生物、特一藥業、華熙生物、靈康藥業、龍津藥業等在回應投資者和媒體詢問時均表示,有關銷售費用的問題,公司合法合規經營,不存在相關風險。
8日上午,持續低迷的醫藥板塊出現反彈,多個細分行業大盤均有所回升。截至8日上午收盤,化學制藥板塊漲1.36%,生物制品板塊漲0.53%,醫療器械板塊漲0.29%,醫療耗材板塊漲0.37%,醫療服務板塊漲0.91%。醫藥個股方面,一品紅仍有2.2%的跌幅,麗珠集團繼前一日跌停后微漲0.46%,備受關注的恒瑞醫藥漲2.79%。
多位基金經理表示,醫藥反腐為常態化工作,雖然短期對板塊估值有所壓制,但并不會長期影響行業需求,且有望扭轉醫藥行業重銷售、輕學術的現狀,無需過度悲觀反應。
警鐘敲響,希望在這一輪醫藥反腐的高壓下,讓賄賂鏈條迅速瓦解,讓灰色藥企無所遁形,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成為現實!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醫藥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