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數據顯示,6月份,青年失業率為21 3%,連續第三個月創下新高。青年失業率連續攀升之時,"全職兒女"橫空出世。究竟是一種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數據顯示,6月份,青年失業率為21.3%,連續第三個月創下新高。
青年失業率連續攀升之時,"全職兒女"橫空出世。究竟是一種新型職業,還是"啃老"的新說法?這備受熱議的背后,折射著當前年輕人就業的現實困境。
為何青年失業率高、就業壓力還將持續多久、如何看待"全職兒女"現象、又該如何提升年輕人的就業質量?對于上述問題,國務院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首批專家、南京大學就業質量研究中心主任方長春在"有識"欄目進行了解答。
談青年失業率高:就業壓力或將持續一段時間
問:為何青年失業率持續攀升,是短期壓力還是長期挑戰?
方長春:目前既有總量性,也有結構性的問題。總量性問題指的是,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導致的就業需求的減弱,而另一方面新增勞動力——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的供給規模則持續增加(今年高校畢業生的規模已達1158萬),供需兩方面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青年就業壓力。結構性問題指的是,勞動力供需失配帶來的就業問題,一方面有些人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有些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勞動者。結構性問題近年來一直存在,而就當前的青年就業形勢而言,總量性問題更為突出。
經濟運行狀況是決定就業狀況的根本,所以,要促進就業,提振經濟是關鍵,特別是提振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吸納了八成以上的城鎮就業、九成的新增就業。近期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了諸多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希望這些措施有助于提振經濟、擴大就業。
青年就業仍然存在壓力,這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青年就業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也要求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
談"全職兒女"現象: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選擇暫緩就業
問:如何看待"全職兒女"現象?
方長春:有網友開玩笑地說:家里每月請保姆、阿姨需要支付五、六千元。自己找不到工作,不如回家為家人服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各給一千塊,一個月拿四千塊,還包吃住,似乎比在外打工還強;而父母不用請保姆、阿姨,還可以節省一點費用。這或許是"全職兒女"的一種寫照吧。
但在我看來,"全職兒女"也好,"躺平"也好,總體而言是人們面臨就業壓力時的一種感嘆、一種自我解嘲。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選擇做"全職兒女"或選擇"躺平"。確實,現在部分青年選擇"慢就業"或者暫緩就業、選擇gap一年,然后再選擇考公、考編,或者考研等等。對一些來自中產家庭的孩子而言,有條件可以這樣去做,去緩一緩。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選擇暫緩就業。那些家庭條件相對較差的年輕人,他們如何"躺平"?如何"啃老"?還有一些來自農村的青年,他們甚至可能因為讀大學而使得家庭背負債務,找不到工作對他們而言,其后果可想而知。這些青年的就業問題更應引起高度重視。
當前,地方政府、各地高校也都很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并著力去解決。例如進入暑期以來,針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各地人社部門已出臺諸多措施,對他們進行重點幫扶,甚至是點對點的幫扶。
談提升就業質量:建立并完善高校人才培養反饋機制
問:有種現象引起大眾關注,即原本學會計、學經濟等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去送外賣、送快遞。這種情況是否是就業質量低、勞動價值低的體現?
方長春:這在就業形勢相對嚴峻的時候,"兩個輪子""三個輪子""四個輪子",即所謂外賣、快遞、網約車等新就業形態,可以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并確實解決了一些人的謀生問題。但也要注意的是,年輕人,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過早過久地處在技能要求低、甚至無技能要求的就業崗位,則有可能遭受"去技能化"的風險,而"去技能化"不僅意味著他們將來在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力下降,甚至也使得他們在未來一段時間面臨被勞動力市場拋棄的風險。
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涌向外賣、快遞等行業,與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有關,當然也和大學的專業設置、知識體系等有關,換言之,與大學的人才培養不當有關。當前我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存在著總量持續擴張,而結構優化不足的問題。近年來,擴招帶來了高校畢業生規模化的增長,但是人才結構上卻沒有優化,這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青年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在我看來,學校應該根據畢業走上社會之后的表現調整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知識體系,以及學歷設置等。也就是說,高校應該建立并完善人才培養的反饋機制。目前,盡管一些地方已經有了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回訪與調查,但是還未形成一個完善、有效的高校人才反饋機制。
當然,從優化人力資源供給結構的角度來看,不僅高校有責任,勞動者個體及其用人單位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企業培養或在崗培訓等,對優化人力資源供給的作用不容忽視。而對畢業生個體而言,不能指望學校學習的知識一輩子都夠用,應該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