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哈佛女孩劉亦婷,最近上了一次熱搜。一篇題為《哈佛女孩成為美國普通中產,這場持續25年的雞娃騙局碎了》的熱文,毫不留情地批評劉亦婷是第...
“哈佛女孩劉亦婷”,最近上了一次熱搜。一篇題為《哈佛女孩成為美國普通中產,這場持續25年的雞娃騙局碎了》的熱文,毫不留情地批評劉亦婷是第一代被“雞”成功的娃,還聲稱“只有資本笑到最后”,通過補習班、教育書籍、講座獲取暴利。
或許如今的00后已經不熟悉劉亦婷的成長經歷,但在80后、90后的記憶里,劉亦婷這個名字可謂如雷貫耳。當年,《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出版不久,就獲得了200多萬冊的銷量,成為家長之間流傳的“育兒手冊”。
劉亦婷早已畢業留美、成家立業,她的年齡也步入中年,劉亦婷的“教育神話”也逐漸被中國家長“祛魅”。如今,她從當年眾星捧月的“天之驕子”變成部分網民譏諷的“普通”對象,不能不說是一個顛覆性的變化。
然而,劉亦婷真的“普通”嗎?她或其家庭選擇的教育路徑,對當下中國家庭究竟意味著什么?應該怎樣理解“劉亦婷模式”的“雞娃”?
劉亦婷的受教育經歷,確實是那個時代普通中國家庭子女少有的頂級配置。“劉亦婷模式”退潮,并不等同于劉亦婷本人的失敗。
資料顯示,劉亦婷幼年時父母離婚,身為媒體編輯的母親獲得了撫養權,后來其母再婚后,繼父也深度參與了對劉亦婷的教育。
就原生家庭而言,劉亦婷的人生開局難言完美。在知識分子家庭長大,相比更多同齡人,劉亦婷固然擁有家庭知識熏陶等方面的優勢,但在當年的中國,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出國留學并不簡單,進入世界頂尖名校學習者更是鳳毛麟角。
無論是因為人生際遇的幸運,還是家庭竭盡全力提供的條件,劉亦婷的成長教育之路都稱得上“人生逆襲”。即使現在,如果你身邊有年輕人被世界頂尖名校錄取,還是受到親友、鄰居欽羨之事。
而就劉亦婷選擇的生活方式看,正如近日一些網民所言,并不“普通”。公開信息顯示,劉亦婷在美國的居所稱得上“豪宅”,其丈夫是一位收入不菲的律師,還有人通過劉亦婷本人的社交賬號分析,她擔任著“一家對沖基金公司的合伙人”。
就算在發達國家,這樣的生活品質也不是普通人能獲得的。要說劉亦婷通過努力成為了美國主流社會的精英,并不為過。
應當承認的是,與《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產生的巨大影響力相比,劉亦婷當下的生活好像有些“平淡”——她并沒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樣,回國服務于祖國發展、延續“雞娃神話”,更沒有在美國社會成為某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但要清楚看到,一些期待純屬“劉亦婷濾鏡”下不切實際的幻覺。哈佛大學每年畢業的本科生大概也就一千幾百名,其中能夠成為頂尖科學家、拿諾貝爾獎,或者出入美國政壇、當上總統的,也不過是其中的極少數。
如果再追問下去,可能還要問問,哈佛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只有拿諾獎、當總統嗎?這里不再贅述:一所世界頂尖高校,其對于成功的界定也必然是豐富而包容的。
中國年輕人的成長成才渠道更多元了,這是“劉亦婷濾鏡”失效的根本原因。
劉亦婷在1999年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此前一年,我國剛剛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985工程”應運而生。
然而,當年中國大學與世界名校的差距巨大,也是人所共見的事實。甚至在一些教育者眼里,“世界一流大學”是個遙不可及的愿望。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再次分列中國高校的前兩名,分別位列全球第17位和第25位,多所中國高校進入全球前300名。無論是從人才培養質量,還是從科研成果產出來看,中國高等教育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
家長們最關心的還是子女就業,如今,國內大部分企業在招聘時不再對“洋文憑”高看一眼。僅僅憑借一份留學履歷,并不能保證畢業生能在國內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要與北大、清華等國內頂尖高校的畢業生競爭,留學生恐怕也要拿出哈佛、劍橋這樣的過硬海外學歷。
中國高校培養的人才也逐漸參與全球競爭。隨著中國高校的世界影響力增強,以及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中國的年輕人也有更多機會憑借一張本土學歷到海外工作,選擇自己向往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僅僅是學歷本身,已不能保證年輕人取得“成功”。哪怕是名校畢業生,如果在校期間得過且過,拿不出過硬成績證明自己,畢業求職時照樣會落后于人。
隨著新就業形態的崛起,文憑也不再是年輕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一些學歷并不耀眼的年輕人,成為網店店主、網絡主播、網絡寫手,在自己選擇的賽道上發揮影響力。伴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技術人才的職業回報感和社會地位也不斷增加。
當然,進入一所世界名校學習,仍然是年輕人實現人生理想的有效方式。只是,事實反復證明,對于劉亦婷的“成功”,既不能簡單復刻,也不必盲目信奉。
教育,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或完美方案。
當初,《哈佛女孩劉亦婷》一紙風行,確實如不少人所批評的那樣,帶著濃濃的“雞湯味兒”。要知道,劉亦婷成為“哈佛女孩”,離不開她家庭的培養,也離不開特殊的時代機遇,甚至也有個人的運氣成分。
隨著“留學申請信息差”慢慢消失,人們也發現,出國留學與國內高考的模式或許不同,但也遵循著穩定的評價指標。一個年輕人通過努力,可以逐漸接近和達到理想的指標,自身足夠優秀再加上家庭的支持,進入美國名校學習并非“神話”。
如今,“哈佛雞湯”或許不再那么靈驗,但不同形式的教育雞湯依然層出不窮,迷惑著輿論場和部分家長。比如,有自媒體博主動輒給家長和考生規劃人生方向,鼓吹“學習××專業無用論”“選擇××專業就高枕無憂了”;還有人喜歡傳遞教育焦慮,用“高中化”的思維看待大學生成長,忽視年輕人自由選擇的意志。
其實,《哈佛女孩劉亦婷》當年受到不少家長追捧,與其說是他們真正認可并愿意實踐哈佛的教育價值,還不如說所謂“美國夢”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有著極大吸引力。隨著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不斷取得新成就,“美國夢”的相對魅力自然黯淡了。
可是,人類先進的文明成果,依然值得借鑒、吸收。與其糾結劉亦婷本身的生活境況,不如繼續探尋,如何實現更理想的教育,讓年輕人實現人生理想,讓人類文明不斷取得新成就。
不要忘了,開放、交流、合作始終是教育科學事業發展的關鍵路徑。一些網絡言論借劉亦婷的話題否定留學深造的意義、鼓吹“留學無用論”,也暴露了對于文明發展的粗淺認識和自大心理。
中國的高等教育越來越強,這是一個無需否認的事實。中國高等教育的自信,或者對于中國年輕一代人才的自信,不必建立在消極貶低他國教育模式和成果的基礎上。融通中外、貫通古今,這才應該是我們對于人才培養應有的目標和自信。
上一篇:1946人松花江抽冰猴挑戰吉尼斯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