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華,時機的選擇非常巧妙。中國剛剛開完全國兩會,新一屆政府工作已經啟動,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也已經定調。此時對中國進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華,時機的選擇非常巧妙。中國剛剛開完全國兩會,新一屆政府工作已經啟動,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也已經定調。此時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可謂非常及時。
此外,李顯龍停留的時間也很長,從3月27號到4月1號,整整六天,不僅要去經濟大省廣東談合作,還要去海南出席博鰲論壇,最后要到北京,共商兩國大事。
那么,李顯龍此訪有何深意?新加坡又有怎樣的外交考量?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不過,這一切,都得從新加坡的“大國平衡”戰略談起。
新加坡的“大國平衡術”
"我們必須了解新加坡是一個小國,周圍是比我們大的鄰國,而且這種情況永遠不會變。因此,如果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彌補自己的劣勢。"這是李顯龍來之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句話,一句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說新加坡小,是真的小,國土面積733平方公里,相當于0.6個浦東新區,一點戰略縱深也沒有。而且也沒什么自然資源,不像其他小國,例如卡塔爾,有石油有天然氣。新加坡,掘地三百尺,都挖不到什么。
所以,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曾經講過,新加坡是一個“建設在沼澤地上的八十層大廈”,看似繁榮卻危機四伏,面臨著人口、安全等一系列問題。
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先天不足”,讓新加坡認識到,想要發展好,就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尤其要搞好和大國的關系。
不得不說,幾十年來,新加坡就是靠著嫻熟的“大國平衡術”,一路高歌猛進,完美演繹“小國”的生存之道。
那具體怎么搞平衡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與美國達成協議,允許美軍使用樟宜海軍基地。不少美國軍艦和航母,就是在樟宜得到后勤保障和補給后,開展所謂的“自由航行”的。
但即便美新軍事合作很緊密,新加坡很注意把握“口徑”,它從來不說美國是盟友,而只是唯一的“主要安全合作伙伴”。樟宜海軍基地也不是美軍的海外基地,而只是美軍可用的設施而已。
2003年,美國邀請新加坡成為非北約盟國時,新加坡還毫不猶豫地給“拒”了。
同樣,中新之間也存在防務合作。根據2008年簽署的一份協議,兩國防務部門加強交流、聯演聯訓,也可以為對方來訪軍艦提供后勤保障。
除了軍事,經濟上也是如此。中國是新加坡最大貿易伙伴,新加坡是國際上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之一。美國是新加坡的最大外國投資者,新加坡是美國在東南亞最大的貿易伙伴。
但,“大國平衡術”快要玩不轉了?
對于新加坡來說,保持中立、左右逢源,可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但實現這一路徑的前提是:大國關系保持穩定。如果中美關系出現變動,那么“左右逢源”的政策,就不那么好用了。
2017年以來,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打壓力度,新加坡在大國間“走鋼絲”的難度明顯上升。去年8月,李顯龍就曾憂心忡忡地表示,中美的緊張關系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改善。
而動蕩的中美關系對新加坡來說,絕對不是個好消息。
近年來,李顯龍頻頻在各種演講中提及中美關系,他反復強調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希望中美達成“戰略和解”,希望亞太地區保持穩定,新加坡愿意和所有人都成為朋友。在前幾天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再次表示:世界無法承受中美產生沖突。
我想說,從李顯龍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坡的擔憂和訴求,同時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新加坡外交的兩個優點。
第一是,謹慎務實。“大國打架,小國遭殃”的道理,新加坡理解得透非常透徹。新加坡沒能力左右大國的關系,但可以努力做到不盲目站隊,不沖動說話,綜合考慮本身所處的地位以及各方面的需求,做出最適合的外交決策。總的來說,新加坡采取的是一種務實的外交風格,并且做得不錯。
第二是:主動溝通。無論對哪個國家,新加坡都保持的一個態度就是:提前講明自己的立場,自己的難處,以及為什么這么做,以期得到大家的理解,減少不必要的誤會。
舉個例子,因為俄烏沖突,新加坡宣布對俄制裁。
這是倒向美國,敵視俄羅斯嗎?新加坡解釋說,因為自己是“小國”,也有主權領土擔憂,所以這不是選邊站,而是捍衛國際原則。在1978年柬埔寨遭入侵時,1983年美國入侵格林納達時,新加坡也是一樣的立場:堅決反對。
公平地說,新加坡或者李顯龍的外交,在國際上贏得了不少認可。在中國輿論場上也是一樣,李顯龍的形象,是比較正面的。只不過,在地緣政治矛盾激化的當下,無論新加坡如何“長袖善舞”,其“大外交”的作用,已經日漸式微了。
說到這兒,我忍不住岔開一下話題,想起膠著的俄烏沖突。如果我們從大國博弈的角度來看,烏克蘭與新加坡其實有相似之處。
做個有趣的假設,如果讓新加坡人治理烏克蘭,他們會怎么做呢?我想至少不會上趕著要求加入北約,也不會徹底拒絕與俄羅斯的和談。只是新加坡的“大國平衡術”,烏克蘭能學得會嗎?
言歸正傳,除了外交上的紛紛擾擾,受疫情和地緣政治的影響,新加坡還面臨不少其他的挑戰。
首先,從年初發布的數據來看,新加坡經濟下行明顯,制造業、服務業受到明顯沖擊。
與此同時,新加坡通脹高企、核心通脹率在5%以上,和紐約并稱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大家如果看社交媒體就知道,“新加坡已經不適合中產了”是一個常見話題。
此外,新加坡未來可能也不再是亞洲不可替代的航運中心了。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港和巴生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等,都會削弱新加坡的物流中心地位。
所以,多重壓力之下,新加坡要尋求“破局之道”!
李顯龍訪華的“兩大關鍵詞”
李顯龍訪華的目的和意義,當然是多重的。但個人我覺得,這其中主要有兩個“關鍵詞”。
第一是,合作。多年來,中新合作勢頭強勁。新加坡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一站,中國連續9年成為新加坡最大貿易伙伴。兩國間有蘇州、天津、重慶3個政府間項目和廣州知識城國家級項目(3+1)。所以,李顯龍此訪,肯定意在加深合作。
非常有意思的是,李顯龍祖籍廣東,所以非常重視和廣東合作,已經三次到訪廣東。
此次抵達的當天,他就坐上了無人駕駛小巴游覽生物島。據新加坡媒體的報道,這個無人駕駛小巴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進入新加坡市場。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中新合作的未來方向,包括電子商務、綠色經濟、數碼經濟、新能源等等。
第二個關鍵詞,是穩定。
我們前面也提到了,局勢穩定,對“小國”生存來說,至關重要。所以“穩定地區局勢”一定是中新兩國間的一個重要議題。
在博鰲論壇上,李顯龍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最令人擔憂的是美中關系所處的階段。 我們希望中美兩國成功穩定關系,建立足夠的互信和尊重,在利益一致的領域開展合作。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信新加坡也已經敏銳地捕捉到了。
這一邊,沙伊在北京同意復交,中俄發表聯合聲明,洪都拉斯與中國建交;而另一邊,硅谷銀行倒閉破產、以安全為名打壓中企.......近期的種種大事件,讓各國更加清楚,誰才是當今時代下,對發展有益的國家。
所以,新加坡著急“打頭陣”來訪,近期一大批外國貴客紛紛來華,我想都不外乎有以上的考量。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新加坡堅持的是“大國平衡戰略”,即使是在特朗普時期,新美關系也沒有明顯的倒退。去年幾乎同一時間,李顯龍曾到訪美國,為的也是加強合作。
但無論如何,中新互為友好近鄰和合作伙伴,希望此訪,能推動兩國關系提質升級,實現互利共贏。大家怎么看,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