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多處獲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大師荀慧生先生的弟子孫毓敏于2023年3月28日晚于協和醫院去世。孫毓敏為第二批國家級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多處獲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大師荀慧生先生的弟子孫毓敏于2023年3月28日晚于協和醫院去世。
孫毓敏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京劇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親傳弟子,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前院長。
著名荀派表演藝術家、荀慧生親傳弟子孫毓敏3月28日去世,享年83歲。出生于上海的她被劇作家吳祖光稱贊“功崇唯志,業廣唯勤”。她喜歡穿紅色上裝:美麗、生動、熱烈,就像她演過的戲。
2004年,64歲的孫毓敏憑借《陳三兩》獲得第十五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記者問起桃李滿天下的孫毓敏有那么多弟子得了白玉蘭獎,為何自己還要來參評,她笑道:“不需要什么特別的理由啊,因為我愛白玉蘭,我愛上海!”
“一到上海演出,我眼睛冒光”
上海是荀派藝術的發源地,荀派藝術源于上海,揚名于上海,海納百川的海派文化滋潤了荀派藝術,荀派藝術也豐富了海派文化。2018年,孫毓敏為“荀藝薪傳”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上戲戲曲學院兩校藝術交流專場演出督陣。“我特別重視上海,上海是戲曲的福地,一到這里演出,我眼睛冒光。荀慧生先生在上海舞臺走紅。這次我們帶來的戲有青春感、有年齡感,可以讓戲迷觀眾重溫荀派藝術精髓。”
孫毓敏桃李滿天下,在上海有不少學生。2018年11月,上海京劇院演員李文文拜孫毓敏為師,“孫老師來到上海指導電影工程,在常秋月師姐的引薦下,我見到了老師。那段時間,我天天去賓館拜訪老師,老師教我的第一出戲,就是《杜十娘》。這出戲的學習,幫我完成了從‘學員’到‘演員’的轉化,讓我明白了戲是什么,要怎樣去演。”
孫毓敏不僅把從荀慧生那里學到的戲仔細整理歸納,還通過不斷收徒讓荀派藝術發揚光大。“京劇藝術就是人的藝術,一門藝術想要流芳百世,就必須后繼有人。”她鼓勵李文文,“現在是戲曲發展非常好的時期,國家有政策扶持,還有多種資金支持,青年演員更要趁勢而上,多學戲,而且要趕快學,要一出接一出,攢到一定數量一定規模,多演出,才能讓觀眾記住你。”喝過拜師茶,孫毓敏拿出整整一個小推車的書籍作為禮物贈送給李文文,其中不僅有她畢生整理的表演經驗和荀派藝術文獻,還有14出荀派折子戲的課程。
2012年1月,“孫毓敏舞臺生活六十年”率弟子演出專場在上海舉行,常秋月、唐禾香、熊明霞、許翠、張悅、方開柳等孫毓敏親傳弟子輪番登臺,排演孫毓敏獨創的代表劇目《雙玉緣》《棒打薄情郎》《獅吼記》《陳三兩》《姊妹易嫁》《掌上珠》《翠屏山》《一代賢后(生祭)》《癡夢》等。這九出凝聚著孫毓敏60年舞臺藝術精華和創新精神的劇目囊括了青衣、花旦、潑辣旦三個行當的表演,體現了荀派藝術的唱、念、做、舞各種技藝在新的歷史時期中的重要發展和創新。2003年10月,“孫毓敏舞臺生活50周年展演活動”也曾來過上海,孫毓敏演出她獨創的新編劇目《陳三兩》《獅吼記》,還率領她的16名親傳弟子上演《紅娘》《紅樓二尤》《勘玉釧》等荀派經典劇目。
孫毓敏和弟子在一起。左起:李文文、唐禾香、孫毓敏、許翠、熊明霞。蔣迪雯 攝
孫毓敏對上海的眷戀甚至延伸到擇偶,她與丈夫經人介紹結識。她曾回憶,“他來了,一聽到上海口音,便喚起了我懷戀故鄉的溫情。1972年底,我到了上海他的家中。在他只有四十元存款的情況下,我們舉行了簡陋的婚禮。”
荀慧生為她“牽馬墜鐙”
孫毓敏從小家境貧寒,十歲開始學戲,初習武旦,后專攻花旦。1953年她轉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從張君秋學戲,1959年畢業后分配到北京市荀慧生京劇團,同年拜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為師。荀慧生把自己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剛剛排好的《荀灌娘》給孫毓敏演出,親自扮作馬童,為孫毓敏扮演的荀灌娘“牽馬墜鐙”。
首演《荀灌娘》使孫毓敏一舉成名,此后她長期擔任主演,一年演出在二百場以上。孫毓敏曾回憶,雖然戲越唱越紅,但當時她的生活依然非常拮據。為了能和遠在新疆的母親和兩個妹妹團圓,她努力節省每一分錢,甚至一次次去賣血,一直賣到第十七次血,才湊足車錢,把相依為命的母親和妹妹接到北京。
孫毓敏一生坎坷,曾被調離北京,發配河南。性格倔強的她跳樓,導致腰椎斷裂、雙腳粉碎性骨折,腳跟骨碎成二十幾塊。孫毓敏曾回憶,“在河南醫學院住院三年后,我又回到了河南省京劇團。正好團里排練《奇襲白虎團》,缺少一個群眾角色,我就頂了上去。盡管這個角色沒有一句臺詞,而且站在舞臺的最犄角,不被人注意,我還是很高興,因為我畢竟重新站到了專業演出的舞臺上。”
荀派戲多演下層人民,舞臺上需要經常下跪,《紅娘》里有跪,《金玉奴》里有跪,《紅樓二尤》《玉堂春》里都有跪,孫毓敏咬著牙給自己加壓,1978年重返北京舞臺,成為全國戲劇梅花獎、首屆梅蘭芳金獎獲得者。
在《解放日報》撰文分享京劇普及經驗
1991年,孫毓敏受命出任北京戲曲學校校長,成為北京戲校繼郝壽臣、馬連良、荀慧生、尚小云之后又一位當家人。她以“四小須生下江南”為開端,一改過去關門辦學的做法,使戲曲教學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1993年6月、12月,孫毓敏先后在《解放日報》發表《在臺灣普及京劇》《普及京劇應從娃娃做起》。提及京劇普及經驗,她寫到,“我一般先了解一下臺底下的聽眾是票友社的,還是純外行,如是票友社的為主,我就重點介紹荀派藝術的三化三感,也就是:生活化、個性化、趣味化、時代感,真實感、幽默感,并以對比的形式連說帶唱地解釋幾大流派的不同之處,著重分析荀派藝術唱、念、做、舞的獨到之處。如果臺底下坐的是純外行,我就拿出早已預備好的臉譜及各行當的頭飾,以引起他們的興趣,促使他們逐步走向劇場。”
孫毓敏與梅葆玖、譚元壽等人一起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繼完成荀派藝術的全部音配像工作后,孫毓敏還致力于荀派藝術的宣傳和普及,制作劇本集、伴奏帶、曲譜集、唱腔集等,還忙里偷閑寫出《孫毓敏談藝錄》等著作。
孫毓敏自稱是“旦角中的麒派”,努力學荀之外,她的功夫用在戲外——能書法,能寫作,能講學,能揣摩世間的各種人情戲理。同行常開玩笑:孫毓敏賊精,最會偷戲。她的《癡夢》源于昆劇,又有她的獨創。唱腔是她和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作曲高一鳴共同設計的,既有荀派特色又富于新意。
人到中年后,孫毓敏腳弓變形、腳趾移位,依舊每年演戲一百六十天,“幾乎沒有請過一天病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