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的一席話,在網絡激起漣漪。郝戎表示,再美麗的容顏總會老去,一個演員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能走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的一席話,在網絡激起漣漪。郝戎表示,再美麗的容顏總會老去,一個演員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能走多遠,靠的也是文化,“當前網絡上出現‘絕望的文盲’這樣一種說辭,恰恰說明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眾對演員的要求越來越高”。
郝院長這番話說得很誠懇,不僅提到了當下流行的熱詞——“絕望的文盲”,也直指當下演藝圈暴露出的畸形現象。
“絕望的文盲”其實有兩層意義:一是,在面向粉絲、面向商業和大眾的公共場合,有些明星在采訪或對話中答非所問、支支吾吾,甚至缺乏基本常識,暴露出了極低的文化素養,場面異常尷尬,使自己的處境絕望;二是,這些明星所表現出的文化修養,讓粉絲和大眾感到絕望。
比如,有的明星寫錯了小學三年級學生都會寫的漢字;有的面對“對角色的理解”的采訪顧左右而言他,講不出所以然;有些甚至獨樹一幟,造就“某言某語”。顯然,這種雙向的絕望,不能再維持下去,也很難再維持下去。
其實,這也并不是觀眾對演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是一些演員表現出的演技和文化修養越來越低,一再拉低觀眾期待,甚至鬧出笑話,達到了不忍直視的地步。我們原本以為“水漲船高”,卻沒想到“水降船矮”,直到它們擱淺了,露出空空如也的船底,我們才發現這已經成了一個行業問題。
而更難堪的局面是,一些演員不思進取,但受眾的整體文化素養在提升。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已經突破千萬,2023屆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1158萬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些偶像藝人的言行所展現出的文化修養處在中學級甚至小學級,難免會陷入巨大的尷尬。
在初嘗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時代紅利后,在歷經“流量營銷大亂斗”的規范治理后,再靠所謂的顏值、流量造勢,還能走多遠?時代在變化,演員不能再舍本逐末了。演藝圈,顧名思義,本質靠的是演技,最終考驗的還是“藝”,即個人的專業能力和文化修養。
而所謂偶像,應是自我激勵的榜樣,是人生奮斗路上的方向指示燈,是我們想成為的人。現在,出現了偶像和大眾文化素養的倒掛,那種激勵和仰慕也就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復雜而微妙的心理體驗。當一個偶像能夠被人喜愛的只剩下顏值,那么也只能一步步走向絕望的邊緣:歲月催人老。
當然,演藝圈并非沒有低學歷的優秀演員,也并非沒有低學歷且顏值不高的優秀演員,他們通過后天努力,讓我們看到了成長和蛻變,這本身又構成了另一層偶像意義,也激勵著更多人。所以,現在的一些明星藝人,恐怕缺的也不僅是學歷。
不怕“絕望的文盲”文化素養低,就怕“絕望的文盲”不學習。真正的絕望,不是先天不足,而是后天不夠努力,放棄了一個藝人對藝術的本質追求,只想著來錢快、快來錢,從而失去了可持續的職業生命力。
“絕望的文盲”,先是成為娛樂話題,接著成為社會話題,再到兩會話題,這也說明,整個社會對“絕望的文盲”式的演員容忍度越來越低了,所謂不進則退,再不用心學習,增強本領,可真的要淘汰了。
上一篇:姚明:建議孕育重大影響力品牌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