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日前結束的歐洲行中,多次闡釋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中方始終堅定站在和平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日前結束的歐洲行中,多次闡釋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中方始終堅定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對話一邊,站在歷史正確一邊。2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布的《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以下簡稱《立場》)全面系統闡釋中方勸和促談的立場,爭取形成國際社會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最大公約數。
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危機全面爆發,結盟300多年的俄烏兄弟反目,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冷戰后大國關系總體穩定的形勢被打破,國際和平與安全面臨嚴重挑戰。危機爆發一年后,戰場形勢依然膠著,國際體系嚴重撕裂。一年來,中國沒有袖手旁觀,從不火上澆油,更反對趁火打劫。中國積極推動局勢降溫,鼓勵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努力。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中國的好朋友,烏克蘭危機是中國不愿意看到的。中國鼓勵當事國對話談判,以勸和促談為主要方式,以公平務實為主要態度,以標本兼治為主要思路,促進危機的和平解決。
俄烏兩國從“親兄弟”變成“真對手”,俄羅斯與西方從致力合作到全面對抗,烏克蘭危機的教訓值得深思。俄烏關系有著復雜的歷史經緯,雙方既有難以割裂的歷史記憶,也有許多難以厘清的歷史舊賬。從2004年的“橙色革命”到2013年的“廣場革命”,烏克蘭內部政治矛盾逐漸演化成俄烏民族矛盾和俄烏兩國沖突。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一些大國不斷拱火澆油,甚至趁火打劫,烏克蘭也由此喪失了東西方之間的橋梁角色,淪為大國博弈的戰場。
沖突戰爭沒有贏家,復雜問題沒有簡單答案。化解烏克蘭危機,需要雙方停火,盡快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分歧。從長遠看,這場危機也需要世界思考,如何避免危機的發生,標本兼治實現長治久安。在《立場》文件中,中國重申自身的原則立場,首先強調尊重各國主權,公認的國際法,包括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應該得到嚴格遵守,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切實保障。國際法應當得到平等統一適用,不應采取雙重標準。
進入21世紀,“9·11”事件、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等全球挑戰不斷提醒世界各國:人類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深度相互依存的世界,人類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搞零和博弈、陣營對抗不符合時代要求。因此,中國在《立場》文件中提出“摒棄冷戰思維”“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各國的合理安全利益和關切都應得到重視,應著眼世界長治久安,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防止烏克蘭危機升級為新的陣營對抗。
著眼解決現實問題,中國在解決人道危機、保護平民和戰俘、維護核電站安全、減少戰略風險、保障糧食外運等具體問題上提出了可行的原則方案,呼吁改善人道主義狀況,提供快速、安全、無障礙的人道主義準入,防止出現更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著眼和平路徑,中國認為施壓對抗無助于烏克蘭危機的解決,呼吁停止單邊制裁和濫用“長臂管轄”,反對把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互信缺失,地緣裂痕擴大,單邊主義盛行,烏克蘭危機使人類又一次站在了歷史演進的重要關頭。《立場》文件表明,中國愿承擔負責任的大國角色,與世界各國一道化危為機,推動和平談判與戰后重建,為世界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