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支持者:印度是殖民的產物反對者:政府將印度教理念強加于國民據《今日印度》、BBC等媒體報道,9月9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即將在印度首都
支持者:“印度”是殖民的產物
反對者:政府將印度教理念強加于國民
據《今日印度》、BBC等媒體報道,9月9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即將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9月5日,印度總統府在向G20峰會與會國代表發出晚宴邀請函上,寫的是“巴拉特(Bharat)總統”,而不是通常的“印度(India)總統”。這引發了印度將修改國名的猜測。印度好端端地為啥要改名?新名字“巴拉特”背后有什么意義?
印度改名啦?
印度總統的邀請函
將國名從“印度”改為“巴拉特”
印度總統由執政黨推選誕生,雖然是象征性的職位,但名義上是印度的國家元首和三軍總司令,代表著整個國家。印度總統的邀請函再次引發了印度將修改國名的猜測。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印度在野黨人士貼出印度總統府發出的G20晚宴邀請函,發函人顯示為“巴拉特總統”,而非一般常見的“印度總統”。
印度政府目前正在努力同被殖民統治的歷史劃清界限,并喚醒民眾的民族自豪感。但反對黨政治家則對更改國名一事提出質疑。他們表示,印度作為國名已經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并已成為被各方認可的"品牌",改國名行為是把印度教理念強加于全體國民。
在野黨陣營最高領導人瑪瑪塔·班納吉質疑稱:“印度這個名字是全世界都知道的……突然發生了什么事?政府不得不更改國家名稱?”
印度在野黨陣營國會議員乍得哈也在社交平臺X(推特)上批評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私自廢除“印度”國名的行為,因為印度這個名字并不屬于任何單一政黨,而是屬于13.5億印度人,執政黨無權私自更改國名。
另一名反對派政黨人士塔魯爾也在社交平臺X上表示:“全世界都熟悉印度這個名字,我希望政府不要愚蠢到完全放棄印度,印度幾個世紀以來積累了難以估量的品牌價值。”
為啥想改名?
莫迪政府想摒棄殖民影響
"印度"是英國殖民者引入的稱謂
事實上,在印度國內,有關更改國名的討論已經由來已久。一些激進派的印度教徒對"印度"這一國名稱謂表示不滿。在他們看來,"印度"是英國殖民者引入的稱謂,是奴隸制的象征。但在印度憲法中有明文規定,“印度”就是“巴拉特”。
據《今日印度》報道,印度政府可能會在定于9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提出一項把國名從“印度”更改為“巴拉特”的決議。執政黨可能會提出更改國名的議案,但最終能不能改名需要國會同意,而非莫迪政府說了算。改名在法律上恐怕困難重重,因為印度這個詞用于太多機構,像是印度最高法院、印度司法部長、印度總統這些可能都要改。
報道稱,在印度,通過修改憲法將印度更名為“巴拉特”的呼聲愈演愈烈。9月5日,包括阿薩姆邦首席部長在內的多位人民黨領導人在社交平臺發聲支持將印度國名更改為“巴拉特”。而印度總理莫迪此前也表達過類似觀點。
印度總理莫迪經常將印度稱為“巴拉特”,最近的印度官方文件中使用這個詞匯的頻率愈來愈高。2022年8月15日,莫迪曾在講話中呼吁該國擺脫一切奴隸制的痕跡。他說:“值得注意的是,用于運送總統、副總統和總理的專機上也刻著“巴拉特”的名字。”
與印度人民黨有聯系的印度教團體表示,G20峰會為印度擺脫殖民包袱提供了最佳機會。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一直試圖通過重新命名道路甚至整個城市來消除英國殖民時代的痕跡,這一進程在近年來愈演愈烈。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成員此前曾反對使用“印度”作為國名,這個名稱源于西方古代,是英國殖民時期強加給印度的,該政黨致力在印度的城市景觀、政治機構和歷史書中消除英國殖民統治的痕跡,協助印度擺脫奴隸制心態。
新國名啥意思?
意思為“尋找光明的人”
“巴拉特”背后民族主義色彩濃烈
根據印度憲法,“印度”和“巴拉特”都是正式官方名稱,可以互換使用。印度憲法的英文版寫明:“印度,亦稱巴拉特,是一個聯邦”,而印地文版寫的是“巴拉特,亦稱印度”。
據《印度快報》報道,“巴拉特”是梵語詞匯,字面意思是“承載”,實際意思是“尋找光明/知識的人”。印度在歷史上被稱為“巴拉特”,意思正是“尋找光明/知識者”。
“巴拉特”的詞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獻《往世書》和史詩《摩訶婆羅多》。有一種說法稱,古印度雅利安人時期有一位名叫巴拉特的賢明君主。
而“印度”這個國名是英國殖民時期起的。1757年,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國,同時仍為英聯邦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三年前,就曾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請將印度國名從“印度”改為“巴拉特”或“印度斯坦”,稱“印度”源于外國語言,“巴拉特”或“印度斯坦”更能反映印度歷史傳統,但最終被駁回。印度最高法院法官認為,印度憲法已明文指出“印度”就是“巴拉特”,不清楚申請人為何還要改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