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導演被罵上熱搜。剪輯和BGM被花式吐槽。鄧為演技受爭議。吐槽的觀眾各有各的意難平,總而言之:不符合預期。起因來自《長相思》梅林虐殺片
導演被罵上熱搜。
剪輯和BGM被花式吐槽。
鄧為演技受爭議。
吐槽的觀眾各有各的意難平,總而言之:不符合預期。
起因來自《長相思》“梅林虐殺”片段,全劇最虐心的情節。
這段戲是女主小夭被生父的仇人設計暗殺,在空曠梅林,她身陷惡陣,孤身迎敵,身體被利刃貫穿13次,全身被無數飛鏢刺入,被虐殺致死。
按觀眾預期,這段戲有兩個高光,一個大高光,一個小高光。
大高光屬于女主小夭。
“梅林虐殺”一詞便是小夭的標志性戲份,慘痛經歷不僅催淚還推動了幾位男主的感情發展,既能沖擊觀眾,又是劇情關鍵轉折點。
楊紫的表演,撐起了主角的情緒變化,從奮力廝殺到身心俱痛,一邊生理性承受傷害一邊駁斥兇手指控,過渡流暢,感染力不弱。
正如網友所說,她的演技值得一個熱搜。
小高光屬于官配鄧為。
梅林虐殺之后,緊接著便是梅林殉情,小夭被刺殺時涂山璟心有所感,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護住小夭的身體,但當時小夭已經沒了氣息,涂山璟痛不欲生。
最終他將所有靈力用來護住小夭的身體,自己陷入沉睡。
角色的深情得到認可,但對于演員表現,有觀眾覺得鄧為演技撐住了,很感人,也有觀眾認為他沒接住,爆發力不足,網上對于他的表現褒貶不一。
客觀來說,梅林劇情,演員表現其實都是過關的,有高低之分,卻并不拉垮。
但高光戲份拍得不盡如人意,亦是客觀事實,應該成為經典名場面的大高光,并沒有讓觀眾覺得回味無窮,應該很亮眼的小高光,也沒有預期中搶眼。
個中原因,其實與演員關系沒有那么大,或者說,這一段“浪費”了楊紫的演技,因為整體效果低于預期,與導演調度關系更大,至少存在三個問題。
鏡頭渲染不夠給力
梅林虐殺里的小夭,很慘,但導演似乎并沒有完全抓住“慘”這個標簽,過于集中在殺,而忽視了其中的“虐”,很多能讓觀眾共情的地方,鏡頭沒有特地突顯。
這一點,將花絮與正片進行對比,便能看出問題。
花絮里楊紫忍著疼痛向埋藏在暗處的嘶吼,情緒到位,演技驚艷。
正片里,這個鏡頭導演選了遠景,完美錯過了演員正面。
花絮里小夭駁斥沐斐,強調自己是皓翎王的女兒,聲音堅定,眼神脆弱,你能感受到小夭內心是有一絲恐慌的,她潛意識里很害怕自己不是父親的女兒。
她,已經失去太多。
正片里,導演繼續遠景加側拍,完美避開了眼神戲……
再將進度條拉回小夭被虐殺的過程,鏡頭很喜歡用遠景、俯拍和仰拍,待女主死亡的關鍵節點,鏡頭用花瓣渲染花腥殘酷,再給女主正面一個定格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小夭之死”這個情節的沖擊力,沒有被加深渲染,作為大女主,她的死亡是很讓人震撼的,這份震撼,不能直接推給觀眾,而是需要突顯出來。
我們拿楊紫另一部仙偶《香蜜沉沉燼如霜》虐心場面做個對比,錦覓捅旭鳳這段,用粉絲的話來說,就是導演恨不得用八個機位拍旭鳳倒下瞬間。
主角之死需要很強的情緒渲染,這些渲染,需要演員的演技打底,也需要鏡頭的渲染做輔助,鏡頭如果沒有捕捉到位,演技再好,也會有被浪費的地方。
再看看《香蜜沉沉燼如霜》潤玉虐心名場面,美強慘畫面直接出圈,這種效果,同樣是演員和鏡頭渲染相互配合才能達到的。
注意,這部劇導演還是審美很兩極分化的朱銳斌,換成審美巔峰時期的仙俠劇導演李國立,不需要死角色的鏡頭,也能拍出極致虐心的效果。
如果鏡頭不去渲染,出來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今網友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爭議,并不是因為吐槽的觀眾苛刻,而是另一半觀眾被演員演技征服了。
可演員征服了觀眾,導演如果掉鏈子,又怎么可能讓名場面成為零差評的經典鏡頭呢?這段戲,是小夭的高光,也是《長相思》的高光,但這份高光,被弱化了。
敘事邏輯略顯混亂
鏡頭影響了整體效果,整段戲的敘事方式,又影響了細節觀感,這一點除了導演要背個鍋外,特效設計,也有一定的問題,很多地方處理的非常倉促。
比如沐斐等兇手設計的陣法,就沒講清楚。
這個陣法是多人參與,針對小夭布局已久,他們甚至做了兩手準備,一個準備是完美脫身,在殺死小夭后把整個現場都焚燒干凈,讓案件查無可查。
另一個準備是應對最差的結果,如果這個計劃出現露洞,那就由頂在前面的沐斐認罪,其他人完美隱身,可見計劃之縝密,陣法設計之毒辣。
當涂山璟到達現場時,正好到收尾階段,他是奮力打開陣法才找到小夭,為了不讓小夭的遺體被燒,涂山璟用所有靈力保全她的身體,自己則被烈火焚燒。
然,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看這一段戲,相信應該不止一兩個人第一觀感是以為涂山璟傷心欲絕之后放火燒山,誤以為他要自焚吧?
焰火特效出現的時間與方式,在鏡頭語言上,太像涂山璟所為,哪怕此時給隱于暗處的沐斐等人一個放火特寫,都能把信息點到位,但導演卻直接跳過。
這也是小說改編經常犯的問題,很多編劇會代入原著粉視角,下意識覺得有些東西不用交代,有些視角可以略省,反而把重心放在突顯次要的視角。
因為他們有先入為主的印象,覺得有些東西觀眾都知道,有些邏輯,綜合上下劇情也能推出來,但,觀眾能推出邏輯,不代表鏡頭可以倉促到讓人誤導的地步。
影視劇觀眾不僅有原著粉還有劇粉,不應該讓他們反向去找原著要填補,更不應該認為觀眾一定會把容易產生歧義鏡頭語言完全忽略掉。
觀眾要的,是流暢完美的劇情呈現,是精美有力度的鏡頭語言,而不是不斷找細節幫作品做填補,應該100分的東西,不能拿70分的來敷衍。
臺詞處理的小遺憾
小夭的大高光被鏡頭語言弱化,涂山璟的小高光,其實也受到了臺詞影響,劇中涂山璟殉情之前懺悔,透露自己不應該貪心,舍不得涂山璟的身份。
是不是有點奇怪?
早前劇情已經顯示,涂山璟并不想做涂山璟,他只想做小夭認識的那個葉十七,可以陪著她到天荒地老,沒有其他人參與,他的世界只有小夭。
被迫回歸涂山璟,是受家族親情裹挾,沒辦法傷害疼愛祖母,到了后來,涂山璟的身份于他而言,又是競爭愛情的輔助,他需要一個身份配得上大王姬。
所以,涂山璟的貪心,是不應該覺得有涂山璟的身份才能配得上小夭,而當下的臺詞,卻更像在表達他貪戀涂山璟這個身份帶來的高貴榮耀。
一句話的變化,愛情的真摯程度就不一樣了,這臺詞一定程度讓原本沉浸于感動的觀眾產生了違和感,小細節打破小高光,相當可惜。
其實除了梅林虐殺和殉情,后續玱玹忍恨周旋,相柳心頭血救小夭,也拍得不盡如人意,原本,梅林虐殺之于四個主角,都應該有高光的。
小夭的傷,三人的痛,每個點都能牽動觀眾情緒,然,梅林虐殺開始后,三個男主像是在趕場子,按任務交待自己多痛苦,多恐懼,過程如流水線一般。
鏡頭都給到了,卻又不夠飽滿。在重要劇情上情感傳遞、刻畫、渲染不夠飽滿,也是《長相思》目前的短板之一。
七話前面提過,《七相思》的導演,在視覺美和性張力以及生活戲方面,審美很好,他們很懂古偶觀眾的訴求,拍出三個的男主各具魅力,各有特色。
生活日常的戲份,也被拍的既接地氣,又能撩動人心,像一碗溫茶,沒有多么濃郁沖擊,卻處處沁人心脾,跑個題,這導演應該蠻適合拍種田文。
然,涉及情緒爆發的戲份,導演似乎就咬不中觀眾的弦了。
前期小夭身世曝光那里,多么重要的劇情點啊,也應該是玱玹情感重要的轉折點,結果輕描淡寫地便揭過了,虐得不夠爽快,感染力亦不夠強。
梅林虐殺這段戲,原本小夭的衣服是沒有毛領的,只穿著單衣,血染的毛領是楊紫建議加上去的,因為她覺得只穿單衣,看起來“不夠慘”。
“不夠慘”,恰恰也是梅林虐殺效果不達預期的關鍵所在,主演都意識到虐殺這段戲,關鍵點在“虐”,要烘托出主角的慘,才能更好的調動觀眾情緒。
而導演的鏡頭,更重視“殺”的過程,忽略了“虐”才是這段戲的精髓。
也許導演在視覺審美提升之后,也需要多研究研究情感表達,好的審美加上好的表達方式,才能成就更好的作品,希望未來,能不留遺憾,多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