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剛剛過去的2022年,河南高等教育交出答卷: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再度入選雙一流建設;多所高校佳音不斷,頂尖科學家、高層次創新人才紛紛加盟;
剛剛過去的2022年,河南高等教育交出“答卷”: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再度入選“雙一流”建設;多所高校“佳音”不斷,頂尖科學家、高層次創新人才紛紛加盟;阿茲夫定新冠口服藥等一批標志性成果面世,河南首個現代免疫實驗室、國家醫學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平臺亮相登場……
引大師、筑大臺、干大事、育大才,2023年,河南高等教育將走向哪里?又有哪些期待?
今年,河南省“兩會”期間,大河報·豫視頻推出“廳局長面對面”主題報道,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毛杰接受大河報·豫視頻記者的專訪。
支持“雙一流”,河南“十四五”投130億元
2022年,鄭大、河大再次入選“雙一流”建設,雙院士執掌河南高等教育“雙航母”,讓人充滿期待。
“鄭大、河大兩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以及河南農大等7所高校的11個創建學科目標明確,我省‘雙一流’建設和創建的四梁八柱已經確定,路線圖也已經繪就。”毛杰介紹,河南構建起資金、人才、項目、平臺等全方位支持體系,特別是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省財政將投入130億元予以專項支持。
如何努力實現“雙一流”建設上水平、有突破?毛杰介紹:“狠抓鄭大、河大的4個‘雙一流’建設學科、10個倍增學科以及創建高校的11個創建學科,推動‘雙航母’提質進位和‘第二梯隊’沖刺攀峰。”
毛杰介紹,河南還將創優人才發展環境,加快已接洽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步伐,強化本土高層次人才培育,打造一批院士領銜、“四青”人才支撐的創新團隊。
“平臺建設方面,河南瞄準產業發展需求,全力推進10家牽頭和參與的省實驗室建設,創建國家醫學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平臺;創新成果方面,聚焦糧食安全、制造強國、生物醫藥等國家重大戰略,圍繞阿茲夫定新冠口服藥等研究成果,凝練謀劃一批高水平國家科學技術獎,打造一批標志性成果。”
此外,河南還將對標世界一流大學,推動以質量為導向的高校綜合改革,重塑內部治理體制機制,激發師生創新內生動力,推動學科跨越式發展。
重點籌建電子、航空、工程等高水平本科學校
高等學校寄托著億萬家庭對上好大學的期盼。未來,河南會有更多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嗎?
在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方面,毛杰介紹,面向2035年,在高校層次、科類、區域布局等方面進行統籌謀劃,著力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做優做強理工科學校、彌補本科學校科類短板、完善高等學校區域布局,重點推進電子、航空、工程、醫藥、體育藝術等類型高水平本科學校籌建,最大限度增加我省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毛杰透露,今年河南力爭新增4所左右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高校、100余個博士碩士學位點,擴充研究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載體。
據她介紹,2022年,我省創造條件爭取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全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計劃達到3.33萬人,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顯著增強;本科招生計劃達到32.22萬人,創歷史最高水平,我省本科招生規模已經持續多年穩居全國各省首位,為考生提供了更多接受本科教育的機會;專科招生突破50萬人,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上大學的愿望。
毛杰介紹:“在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高校和學位點建設方面,以持續督導評價,分層分批推進6所博士立項建設高校、27所碩士立項建設高校、155個博士立項建設學位點和144個碩士立項建設學位點加快建設。”
搭建高端平臺,讓更多成果走出實驗室
“實施河南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河南教育正在加速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毛杰介紹,“高等教育起高峰”,推進高校結構布局、學科學院、專業結構“三個調整優化”,探索實施“大部制”“學分制”“院辦校”等改革,全面加強基礎、新興、交叉學科建設。
如何讓更多成果走出實驗室?毛杰說,河南搭建高端平臺,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應用研究,全省高校與企業簽約共建研發中心1200余家,并遴選確定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10所高校為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而在產學研深度融合方面,聚焦服務國家和河南省重大戰略、未來新興產業和區域主導產業發展,滿足行業共性技術和轉型發展需求,立項建設鄭州大學集成電路等6所未來技術學院;啟動省級特色行業學院建設,遴選立項建設46所省級特色行業學院,積極促進高等教育產教融合發展。
鏈接
河南高等教育科創“成績單”
鄭州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常俊標教授研發的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正式獲批上市,并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九版)》,展現了河南高校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擔當。
河南大學王學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成功入選202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鄭州大學牽頭建設了我省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強超短激光平臺(“中原之光”),我省建設的四批10個省實驗室全部由高校牽頭或參與組建。
目前,我省高校建有全國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35個,省部級科研平臺近900個,國家大學科技園4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家、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79家、高校新型智庫78家、省級大學科技園1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8家,省級以上雙創基地、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154家,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