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一條暴雨后賓客坐洪水中吃席的視頻走紅網絡。據媒體報道,事發河南新鄉農村。暴雨后當地積水近30厘米,但因白事不能換地方辦的習俗,
近日,一條“暴雨后賓客坐洪水中吃席”的視頻走紅網絡。據媒體報道,事發河南新鄉農村。暴雨后當地積水近30厘米,但因“白事不能換地方辦”的習俗,賓客們只能在積水中“吃席”。
“水中吃席”的安全隱患是顯而易見的。洪水中往往帶有眾多雜物、垃圾,水體已嚴重污染。無論是長時間浸泡在洪水中或不慎被水中雜物劃傷,都容易造成皮膚、消化道乃至血液疾病。此外,暴雨后因涉積水而觸電的悲劇亦屢見不鮮,更何況將近半個身子置身滾滾洪流之中。
按照科學防災避險原則,一旦強降雨導致積澇、洪水出現,人們應該向地勢較高處撤離,盡量避免涉水。事實上,洪水沒過腳踝就已屬于“極危險狀態”!即便不考慮觸電風險,人也可能滑倒,或被急流、暗流等沖跑,嚴重時可造成人員傷亡。堅持“水中吃席”看似給足了主人家“面子”,然而,一旦出現最令人擔心的后果,從“吃席”變為“被吃席”,豈不悲哉?
過去,我們也曾看到這樣的例子。2017年,四川某地,暴雨過后,山洪風險已然顯現。然而,在村干部組織轉移后,卻有人以“按照當地習俗,當天不宜搬家”為由,偷偷溜回住所。幸好村干部在災害來臨前及時發現這一情況,再次將其勸離。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傳統地方習俗影響深遠,其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發揮了獨特作用。但同時,它也為我們在農村,特別是針對農村老年人群體普及科學防災避險知識時,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婚喪嫁娶是人生大事,一些地方的確有紅白兩事不宜中斷并易地的習俗。但凡事都有輕重緩急。防災避險事關人的生命,理應“無條件”壓倒一些風俗與習慣。
首先,面對自然災害,每個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換種形式寄托情感并不是“離經叛道”,更重要的是,一切行為的前提,都是要做好自身防護,并維護他人生命安全。
其次,安全工作要不留死角。對于類似“水中吃席”的行為,有關單位和基層組織應該堅決、果斷制止,不能因為對方是“紅白二事”就“不敢沖撞”,畏首畏尾,對安全隱患抱有僥幸心理。
最后,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工作仍任重道遠。當前,我國北方已進入主汛期,南方則進入臺風活躍期,洪水、積澇等是城鄉都需要面臨的“大考”。“移風易俗”不是一日之功,但要讓更多人愿意聽并聽得懂防災減災知識,需要科普工作者不斷創新形式、豐富渠道。
只有打好這套防災避險“組合拳”,才能有效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科學素養,讓“習俗”不再站在“科學避險”的對立面。
下一篇:抓落實、促創新、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