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韓秋在北京一家會計事務所工作,與一個咳嗽的同事一起工作四天后,5月12日,她出現了發燒癥狀。我周一到周四請了四天假,正好連著周末休息
韓秋在北京一家會計事務所工作,與一個咳嗽的同事一起工作四天后,5月12日,她出現了發燒癥狀。“我周一到周四請了四天假,正好連著周末休息六天,就基本沒什么癥狀了”,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跟第一次感染相比,退燒很快,嗓子也沒有刀片疼了。
“五一”假期過后,社交媒體上出現了許多關于二陽的討論。據北京疾控公布的第19周 (5月8日-14日)的數據,全市共報告法定傳染病16種18081例。新冠感染連續3周超越流感,重返法定傳染病病種排名第一。
5月22日上午,在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生物醫藥與健康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表示,根據多方面材料判斷,4月底、5月初有一個新冠病毒感染的小高峰,“這是我們預料到的”。
鐘南山分析說,基于seirs 模型的預測顯示,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將發生在6月底,感染人數約6500萬每周。他認為,一個奧密克戎感染者可傳染30多人,“我們的(疫情)防控戰略已從過去的預防感染調整為現在的預防重癥,因為感染是很難預防的”。
感染病例中有重癥患者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病科主任醫師張振華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5月之后,尤其是5月15日以后,他所在醫院呼吸科門診和住院發熱病例開始增加。目前門診病人數目基本穩定,預計在15日到30日間達到高峰期。新冠住院病例多有基礎性疾病,而且年齡多在60歲以上,還出現了一些重癥患者。
“這次疫情像是查缺補漏,身邊第一輪疫情沒有感染的同學最近都陽了。”在西安上大學的王藝卓告訴《中國新聞周刊》,5月10日,他感到喉嚨疼痛,并用半年前囤積的抗原試劑盒測出了陽性,這是他首次感染新冠。盡管王藝卓所在學校允許新冠陽性的同學自主申請入住隔離宿舍,但是因為趕上考試周,他選擇在宿舍自我康復,“吃了幾片藥就好了,沒耽誤復習”。
張振華介紹,在其醫院門診新冠病人中,80%以上是二次感染,住院病人中二次感染的比例較小。武漢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郭威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最近,他觀察到新冠感染陽性人數增加,但大部分感染者是首陽。二陽比例雖比前一階段增加,但并不占主要部分。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說,5月上旬,國內輸入病例中XBB系列變異株的構成比已經達到了95.6%,與全球的XBB系列變異株占比基本保持一致。本土病例中,XBB系列變異株占比由2月的0.2%增加到5月上旬的83.6%,BA.5.2、BF.7和BA.2系列變異株合計占比約16.4%。
在前述22日的大灣區科學論壇上,鐘南山分析說,根據相關實驗室研究和新加坡等地的真實世界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產生的抗體能在4 ~6個月的時間內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但如果面對變異株XBB,其保護力可能會減弱。
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流行病學教授魏晟介紹說,二次感染的原因與抗體下降和個體差異密切相關。此外,相關研究也表明,變異病毒可能會逃避之前通過疫苗接種或初次感染所形成的抗體,從而限制了原有抗體對新病毒株的保護能力。
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隨著病毒演化,毒株種類和毒性已經不再是主要關注點,而人群的免疫力程度才是重點。他指出,相較于初次感染,二次感染免疫反應時間會更短,癥狀也較為輕微。隨著時間推移,雖然人群免疫力可能會下降,但并不意味著完全喪失。相應地,免疫系統會迅速做出反應,對于一般人來說,病毒并不會帶來太大的傷害。
新冠難以形成季節性傳播
今年4月20日,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一場論壇上做了題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講。張文宏表示,數據顯示,如果新冠病毒發生變異,6個月后會慢慢出現二次感染,一般規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變異有效突破了人體為對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會形成感染高峰。
陸蒙吉介紹稱,全球許多國家在第一輪疫情后,都出現了連續的感染波峰,“一部分人的二次感染或不可避免”。中國也要面臨第二三波疫情,但是由于人群已有基礎免疫力,感染波峰不會太高,而且感染時間會被拉長,不會發生第一輪感染那種6 ~8周內基本所有人群都被感染的情況。
陸蒙吉推測,今年冬天隨著呼吸道疾病的季節性增加,新冠感染人群也會增加,但是沖擊力會小得多。以德國為例,去年冬天的傳染病排行中,新冠病毒排在了流感等其他病毒之后,成為一個伴隨人類的較溫和的疾病。但他也指出,“冠狀病毒變化較快,具體的流行情況還很難預測。”
《自然》雜志5月4日發文稱,無論被稱作感染潮還是感染高峰,新冠病毒有了復蘇之勢,但是再次出現讓醫院不堪重負的井噴式疫情的可能性不大。準確地說,各國現在經歷的是頻率高但致死率更低的感染潮,特征為相對高比例的輕癥感染。
文章認為,新冠病毒的快速變異和匆匆消失的人體免疫可能導致了新冠病毒難以形成季節性傳播。一些國家現在每年大概會出現三到四次感染高峰,主要源于新冠病毒持續不斷且極快的變異速度。
此前,世衛組織發言人瑪格麗特·哈里斯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也指出,新冠病毒還沒有穩定下來,目前并未觀察到任何季節性傳播模式和可預測性。如果有的國家,每年冬季病例數會達到一定的百分比,那么就能推測出新冠有季節性、可預測的傳播模式,可以圍繞這種模式制定應對計劃。
保護高危人群 加快疫苗審批
根據張振華的介紹,5月中旬以來的這波感染潮中,對于發熱病人,通常會采用常規藥物治療。然而,住院病人中仍出現了一些重癥病例,其中部分是第一次感染的患者。對于高危人群,醫生可能會使用Paxlovid等特定藥物治療,但需要在感染初期使用。
他建議,一般人群感染后服用常規藥物即可,但高危人群最好還是盡可能服用Paxlovid等抗病毒藥物,并前往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陸蒙吉認為,目前中國的醫療系統能夠承受疫情的壓力。新冠不再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后,應該作為一個醫學問題交由醫院管理,并向公共衛生部門報告數據以進行監測和預警。同時,他建議人們在感到不適時進行檢測和及時就診,以確保醫療系統的正常運作。陸蒙吉分析說,一般來說,只有60歲以上或有基礎疾病的人需要進行檢測,而大多數人病情會在幾天內好轉。如果有人出現持續高燒等嚴重癥狀,及時就醫可以避免嚴重后果。
當地時間5月21日,瑞士日內瓦舉行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世衛總干事譚德塞在開幕式上就再次強調,盡管疫情已經不再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病毒仍在不斷變異,具有致命性,大家不可放松警惕,還應繼續關注。
面對新冠病毒,接種疫苗仍是重要的防護手段。5月18日,世衛組織咨詢小組對今年的新冠疫苗加強針更新作出建議,提出新的疫苗應主要針對目前占主導地位的變異株XBB。
鐘南山表示,研發針對XBB變異株有更好保護能力的疫苗非常重要。他透露,目前國內已經有2種針對XBB的疫苗被初步批準,還有三四種很快能被批準。5月13日,在石家莊桃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石藥集團成功完成了首個國產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的全國首針接種。
魏晟認為,針對不同毒株研制不同的疫苗可能是一個選擇,但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接種疫苗。針對高危人群和脆弱人群接種疫苗是重點,而對于低風險人群來說,再次感染可以根據癥狀進行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接種疫苗可能并不必要。
4月1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應對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種工作方案》,方案稱,未感染的目標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時間間隔要求完成后續劑次疫苗接種。其中,完成基礎免疫的18歲以上人群,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時間間隔調整為3個月以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礎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個月后接種1劑次疫苗。
當地時間5月9日,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官網發布了一份情況說明書,針對COVID-19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結束情況進行了說明。該說明書表示HHS將繼續支持新冠疫苗接種以保護美國民眾的身體健康,并持續努力了解和減輕長新冠的影響。
陸蒙吉認為,長新冠往往是體內的潛在疾病誘發,而隨著接種疫苗、自然感染等途徑獲得免疫力后,大多數人其實不用太過擔心重復感染對身體造成的危害。他表示,對新冠的社會恐慌有時已經超過了新冠感染本身,我們應將新冠疫情防控的重點放在醫療系統和公共衛生的管理上。
上一篇:女兒被欺負 母親進校扇舍友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