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講臺上放著一盆清水,里面靜靜地躺著幾部手機,不時還有學生親手將手機放到盆里。最近,貴州貴陽某中學老師處置學生手機的方式引發熱議。對
講臺上放著一盆清水,里面靜靜地“躺著”幾部手機,不時還有學生親手將手機放到盆里。最近,貴州貴陽某中學老師“處置”學生手機的方式引發熱議。
對此,該校老師表示,這些都是真手機,學校對學生使用手機管得比較嚴,開班會說過這件事。而且,這種處理方式已經征得學生家長同意,家長表示把手機摔了都可以。該老師稱,考慮到摔手機影響不好,就采用了水泡的方式。
錘砸、泡水……近些年,類似對手機采取“毀滅式”處理的方式并不鮮見。此前,河南信陽一學校還專門組織一場頗具“儀式感”的集體砸手機活動,讓學生走上升旗臺拿錘子砸手機。
擔心學生自制力有限,因沉迷手機短視頻、游戲而不能集中精力學習;預防學生“屏幕使用時間”過長而導致視力下滑;避免學生因過度使用手機干擾正常教學秩序……可以說,學校希望加強學生在校手機管理的初衷無可厚非。教育部辦公廳在2021年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也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不過,上述通知同樣也要求:學校要讓學生科學理性對待并合理使用手機,避免簡單粗暴管理行為。一味將手機視為罪魁禍首、洪水猛獸,以至于要用“毀滅”的方式以絕后患的做法,顯然有些過激了。
手機本來就是一個中性的工具,它可以用來聯系親友,查閱資料,閱讀電子書,也可能帶來手機成癮等隱患。在信息化社會,很少有人能與手機“絕緣”,學會合理、適度使用手機,本身就是一項基本素養。比起極端地毀掉手機,這才是學校教育應當著力引導的方向。
而且,從教育效果上講,不管是錘砸手機,還是讓手機泡水,都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學生完全可以拿一臺不太用的備用機“糊弄”交差,也可以在失去手機后,偷偷投向其他易成癮事物的懷抱。只是“遷怒”于手機,卻不引導學生提高自律意識,顯然是將問題簡單化了。
同時,強制“毀掉”手機的做法,也有違素質教育的本義。在貴陽涉事中學“泡手機”一事中,老師稱此舉征得過學生家長同意。可是,學校是以怎樣的方式征求家長意見,是否兼顧了所有家長的意愿,是否存在有家長“被同意”的問題,都要打上一個問號。
要知道,現在一部手機動輒花費上千元,把手機放進水盆里,就意味著真金白銀打了水漂,這恐怕是走向了“惜物”理念的反面。而現實中,不少家長出于擔心孩子“被針對”“被特殊對待”等顧慮,往往不敢直接站出來反對學校提議。更何況,哪怕家長全部同意,無視學生想法就毀掉其財物的做法,也缺乏對學生的基本尊重,很容易引發未成年人的叛逆和抵觸心理。
理想的教育,應該以人性化管理為基礎,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懂得自主、科學地進行時間規劃,而非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震懾”“警示”。
關于手機管理問題,此前一些學校的創新性探索就值得借鑒。比如,上海桃浦中學曾召集學生召開《手機使用管理》聽證會,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在學校使用手機的利弊,通過讓學生民主參與,出臺“在校手機”使用管理方法;福州三中則每天劃定一小時作為學生的手機使用時間,同時實施“夢想申請單”制度,即學生可以通過主動申請一周不玩手機,獲得向年段長提出一個合理“小要求”的權利。
此外,老師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展開調查研究,從傳播學、心理學等層面入手,深入剖析短視頻、手機游戲等讓人沉迷的原因。如此,才能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真正學會做手機的主人。
也許,相比于錘砸、泡水等暴力“摧毀”方式,這些做法更能讓學生產生自我價值感,獲得被尊重、被激勵的正向感受。手機也不再會成為令人頭疼的校園“老大難”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