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務工者跨上摩托、扎緊行囊,三五成群地從繁華喧鬧的珠三角大都市一路向西,千里迢迢趕回家過年——十多年前,每逢春節臨近,浩浩蕩蕩的返鄉...
務工者跨上摩托、扎緊行囊,三五成群地從繁華喧鬧的珠三角大都市“一路向西”,千里迢迢趕回家過年——十多年前,每逢春節臨近,浩浩蕩蕩的返鄉摩托大軍都會成為春運大潮中“特別的存在”。今年春運開啟后,奇聞事件記者沿著廣東肇慶摩托車大軍返鄉的必經之路尋訪,發現曾經的摩托車大軍“盛況不再”,只有一些零星的騎乘者。
廣東省交通部門2022年數據顯示,騎摩托車經廣東肇慶過境往返廣西、貴州等地的“摩托大軍”人群,自2013年春運期間達到峰值約110萬輛次后,呈逐年明顯下降趨勢。一位參與過10多年“摩托大軍”春運服務保障的交警教導員表示:“‘摩托大軍’數量大幅減少,開汽車返鄉的人多了,我們的工作重心也在發生改變。”
返鄉摩托大軍“盛況不再”,讓很多人感慨萬千。與如今精心購置裝備、享受沿途風景的“摩旅”一族不同,當年那些務工人員選擇騎摩托返鄉,多是出于現實無奈。火車票難搶,有的人甚至打地鋪,徹夜等候買票;汽車票漲價厲害,對經濟并不寬裕的務工者來說,也是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老家交通不便,搭乘公共交通要多方輾轉等原因,不少人便選擇約上老鄉們,一起騎摩托車,跨越成百數千公里回家過年。
這并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嚴冬時節,疾馳的車速放大著寒風的威力,一路下來手腳冰冷成為常態;不時出現的陡坡、急轉彎,雨雪后濕滑的路面,讓回家的旅途“險象環生”;沒有GPS,路上要小心查看路標,提前做好路線規劃;車子漏油、爆胎、不慎側翻等意外,大雪造成的封路,也會讓歸期充滿未知……可想而知,那時騎摩托返鄉,談不上什么瀟灑從容,更多是咬牙堅持下的艱辛奔波,是靠著與家人早日團聚的樸素念想在用力支撐。就像一位當年的騎摩托返鄉者汪正年所回憶的,“當時不管路有多難走,都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回家”。
如今,摩托車大軍“退潮”之所以令人感慨,在于它折射了太多時代發展的影像。交通網絡更加發達,運力不斷提升,人們有了更多溫暖舒適的公共出行方式;多地為返鄉務工人員開行的動車專列,讓曾經的摩托騎手們不必再經歷“回家苦旅”;大眾收入水平提高,返鄉自駕由櫛風沐雨的“兩輪”變為遮風擋雨的“四輪”;導航系統的不斷完善,也讓手動畫路線圖、不時需要停車問路成為往事;越來越多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通到了家門口,返鄉的“最后幾公里”不再是令人發愁的麻煩事……十幾年過去了,人們趕著回家過年的念頭沒有改變,返鄉的姿態卻更加輕松自如了。
今年春運,涌現出了不少值得關注的新變化。有人選擇“先旅游,再返鄉”,有人邀請家人“反向”到自己所在城市過年,也有年輕人選擇重走父輩的騎行路,騎摩托車踏上八百余公里返鄉路。與當年摩托大軍的騎手們相比,他們的心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有兩位廣西95后小伙說,選擇騎行,是因為喜歡風和自由的感覺,他們享受這種快樂。也許,這就是社會發展對普通人生活最真切的改變:日子越過越好,在進行生活選擇時,少了些無奈困窘,多了些自由從容。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