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月23日上午,距離中秋國慶長假還有5天的時間,何閭(化名)在自己的朋友圈寫道,十一放假八天,要參加四個婚禮。不足半個小時之后,何閭刪除...
9月23日上午,距離中秋國慶長假還有5天的時間,何閭(化名)在自己的朋友圈寫道,“十一放假八天,要參加四個婚禮。”不足半個小時之后,何閭刪除了上述朋友圈,并將文案修改成“剛剛又接了兩個電話,十一八天假,參加六個婚禮,真是喜事連連”。
每逢長假,少不了會有一串長長的“禮單”等著書寫,因為節假日往往也是婚宴之類喜事扎堆的時候。喜悅的同時,“錢包承壓”。如果碰上親友的婚禮在外地舉辦,不僅要自付路費,還要安排出行的時間,長假計劃往往就被打亂了。這真是喜人的煩惱。
除了隨禮這樣的份子錢,長達8天的假期里,“透支”工資的方式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諸如,做個頭發要花錢,聚餐要花錢,出游買車票要花錢,有網友一算,還沒到國慶,為節日做的準備工作,就將剛發的工資獎金花光了。
據報道,有人為了能夠買到回家的高鐵票,“瘋狂”候補,結果車票還沒定,錢已搭進去好幾千元;有人為了恭喜好閨蜜生子,帶著3000元紅包一路輾轉;有人本可以在假期分文不花,結果因為一場婚禮,花了1萬多元制定了旅行計劃;為了旅行拍照,又花錢搶手機……
過節就是花錢,無論是春節長假,還是五一、十一這樣的假期,每逢佳節倍花錢,這是難免的。諸如“年終獎不夠發紅包”“春節花掉一半平時省下來的存款”的吐槽屢有報道,雖然感到“肉疼”,過節成了“過劫”,該花的錢還是要花,該過的節還是要過。
過節雖然花錢,也是在為生活的歡樂買單。平時加班累成狗,沒時間出去玩,旅游的錢不用花;平時工作忙,無暇回家看看,孝敬父母的錢不用花;平時大家各忙各的,難得聚到一起,走親訪友的錢不用花;平時生活按部就班,上班回家兩點一線,購物、吃飯之類也會省下很多。
如果生活全是平時的狀態,沒有假期,不用聚會,不用出遠門,錢是可以不用多花,又會覺得似乎少了點什么。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需要他人的關懷與牽掛,親情友情一個都不能少,也就少不了與人交往,少不了因此產生的費用。有些錢雖然花了,說是物質消費,也是精神消費,為自己內心上的感情需求付費。
正如一位為父母制定出行方案的網友所說:“雖然錢包‘癟了’,可是千金難買父母的開心……希望父母能有難忘的回憶。”即將到來的國慶黃金周,作為這一年最長的休息日,這位網友決定給父母報個旅游團,出去溜達溜達。
沒想到,從山西到杭州的團,國慶前人均不過一千多元,國慶期間卻漲到了人均三千多元。如果錯峰出行,價格就“天差地別”,考慮到父母平時也沒機會出門,考慮到跟團也相對省事,盡管頗感“肉疼”,他還是付了款。
加上外出運動的登山鞋,還有搭配的衣服,至于出鏡用的墨鏡、花式帽子、方巾、手表等裝飾品,一個都不能少。雖然“掙錢不易,花錢卻太容易了”,這位網友還是被爸媽的快樂感染了。因為自己也很清楚,父母對于這次旅行是期待的。只要父母開心,能有機會陪伴父母,花點錢也是值得的。
沒有假期盼假期,有了假期怕花錢,生活就是如此矛盾。俗話說,辛苦掙錢快活花。平時辛苦掙錢,也就是為了放假時可以為歡樂買單。所以,該看的親人不妨去看看,該見的朋友不妨去見見,該去的遠方不妨去走走,能讓身心愉悅,能彌補對親情的虧欠,能盡上一份道義,錢也就花得值。
當然,量力而行,從實際出發,不為難自己,一些事情心意到了就行,也是能得到理解的。國慶節還沒到,錢卻“花完”了,這真是甜蜜的煩惱,能讓節日快樂就行,節后再努力掙錢唄。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