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史書載,七夕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很多關于七夕節的詩歌和文章。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人們還有在七夕節慶祝天狗吞日
據史書載,七夕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很多關于七夕節的詩歌和文章。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人們還有在七夕節慶祝天狗吞日、蛟龍退海等節日習俗。那么,適合七夕的美食有哪些?下面是奇聞事件小編帶來的七夕節傳統美食一覽,一起去瞧瞧吧。
適合七夕的美食有哪些
七夕節要吃五彩面
用五彩面象征繡花線,七夕中午吃五彩面,這是傳統的風俗,象征一生可以多姿多彩,面好吃,寓意也好。做五彩面,需要各種顏色的蔬菜榨汁倒入制面機加水口與面粉一起攪拌。通常用的最多的是菠菜和胡蘿卜,南瓜泥也是其一,紫莧菜也不錯。
七夕節要吃巧果
七夕節要吃巧果。在我國很多地方,現在也流傳著七夕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北方的巧果叫做“巧餑餑”,通常是用模子刻出來的,做成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小面食。這東西多半都呈幾何圖形的,上面還有各種很精美的吉祥圖案花紋。放鐵鍋中烙熟以后,用紅線繩加了秸草支撐著串起來,下頭綴上一點彩色穗子。有十幾個巧果弄成一串,掛在墻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據說吃了這樣的巧果,孩子們就心靈手巧了。而在南方,巧果卻是油炸的,將糖、面粉、芝麻等材料和勻后,搟成薄片切成長方塊,放入油鍋里炸成金黃色,放涼后即可食用。
七夕節要吃餛飩
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渾沌”諧音。盤古開天,渾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民間還將吃餛飩引申為打破渾沌,開辟天地。這天吃餛飩時,有的人在餛飩里拌面條。吃了餛飩可以免“疰夏”,用面條的長比擬夏至的長晝時間,取長壽的好彩頭。餛飩以面為皮,有湯餛飩、拌餛飩、炸餛飩、煎餛飩等,包法形狀有官帽式、元寶式等。
七夕節要吃餃子
餃子皮較厚,餡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點,因此餃子的個頭也比較小,一碗餃子雖說也有十多個,但在碗中卻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湯,并且餃子的餡較為單一,多為豬肉加些素菜和調料。過去有的地方包餃子放錢,或放針,挺危險的。放針,就是乞巧。所以吃餃子從上邊的花邊咬起,吃的還要比較仔細,到后面針往往在面最底層。今后也不主張這樣,終究還是有危險。
七夕節要吃瓜果
七夕是以瓜果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瓜果下來了,特別是西瓜。而且這個時候最忌諱的是吃梨,大家在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離得更遠。所以一般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
七夕的時候端午節剛過之后,還有一些剩的櫻桃,一般都喜歡采來。大家為什么要用櫻桃,五月是熱月,過去了,七月是分離的月,又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蠅很多,櫻桃像小燈籠一樣,代表日子紅紅火火,第二,民間還這樣認為,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還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征著我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時候吃不到蟲子,黑桑葚如果在這天吃就吃不到蒼蠅屎。
七夕節傳統美食一覽
1.巧果
七夕也有應節食品,其中最出名的一種叫作巧果。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的人們會在這一天做巧果。
巧果主要用油面糖蜜等做成,把白糖糖漿和面粉、芝麻一起和好,拌勻后攤在案板上捍薄……再經過油炸等一系列工序。
巧果種類極多,可以做成剪刀、梨、茄、瓜、小雞、小豬、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模樣。
在上海,崇明人以面粉加糖水揉成粉團,然后搟成薄皮,切片后放入油鍋煎炸,成為香脆食品,俗稱“吃烤”。
2.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巧節時間跨度為兩天七月初六烙巧果,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巧芽面的主食是豆芽和面條。吃巧芽面,愛情也許就會發芽。
七夕前幾天,將綠豆小麥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吃它能獲得巧意。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仙禾”。
3.巧飯、餃子、巧餅、油飯
北方很多地方,七夕這一天要吃巧飯。如山東鄄城、曹縣一帶吃巧巧飯、包餃子,七個要好的姑娘湊在一起包餃子,包進去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吃到銅錢的生財、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很快婚嫁。這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河南新鄉一帶的姑娘也會包餃子、烙餅、擺面條湯和新鮮瓜果,數目都是七,來祈求織女送巧。
山東膠東一帶,姑娘們制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樣的餅饃食品,稱作巧餅。福建邵武地區,七夕節也做面餅,亦稱為巧餅。
福建廈門地區,除了用鮮花和瓜果祭拜之外,還做油飯和“七娘媽亭”來祭織女。閩南還有習俗要在七夕這一天吃石榴,煮蛋、肉和紅糖糯米飯。
4.巧果(五子)
在七夕節當天少女、婦女都會提著新鮮的水果和“五種巧果”去拜織女。這里的巧果包括花生、桂圓、榛子、瓜子、紅棗五種寓意吉祥的食材。
5.巧酥
巧酥是傳統名點之一,最早制作巧酥是為了慶賀牛郎、織女農歷七月七日鵲橋相會,同時也是為自己祈求幸福。
七夕節,古代民間的很多糕點鋪子都會制作出于“織女”、“牛郎”形象的酥糖,并稱之為“巧人”或者“巧酥”,售賣時稱為“送巧”。現在還有很多地方保留著這個傳統習俗,用油酥面包上豆沙餡、五仁餡、蛋黃餡、水果餡、香腸餡等烤制。
6.瓜果
在七夕節當天人們選取時令水果,用刻刀將瓜果雕刻成花、鳥等象征吉祥的圖案,人們將這種瓜果稱為“巧瓜”。
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吃各種土產小吃,特別是菱角,稱為咬巧,還會吃花生和棗子。在廣東四邑,七月七晚上,家家戶戶在院里設好案幾,擺上供品,因菱與靈同音,供品中菱角是必不可少的。
7.麻老
閩西地區人們喜歡在七夕吃一種叫作麻老的東西。龍巖人把麻老視為七夕的乞巧之物,它象征忠貞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也象征“財丁兩旺”。在龍巖,父母會在每年七月初七前幾天必須購買麻老贈送女兒。尤其是嫁后第一年,要用小籮筐整擔挑送,親戚朋友在七夕前也大送麻老。
麻老主料為糯米,經過老師傅巧手制成“米香”,以白糖、麥芽糖煮熟,澆以豬油,調入“米香”,配以蔥花、花生等,快速壓制切片即可。
8.南京
在南京,老南京人過七夕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用糯米面加上豆粉和麥芽糖水制作而成,搓成長長的圓條,放到油鍋中炸熟。最后再裹上白糖。
9.蠶豆
蠶豆諧音“纏豆”,“分豆結緣”是福建沿海地區七夕節特有的習俗。
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并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后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云散。正在熱戀中的男女也會同吃一把蠶豆,寓意把好事緊緊地纏住,永不分離。
10.吃雞
這個傳統在江南地區尤為顯著,在浙江金華、武義一帶有七夕殺大公雞的民俗,傳說是清早沒有雞報曉,牛郎和織女就可以永遠不分開,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