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五月已過,現在迎來了六月份,六月有不少節日和節氣,例如兒童節、芒種、夏至以及端午節等。夏至在芒種之后,所以夏至屬于六月份的下旬節氣
五月已過,現在迎來了六月份,六月有不少節日和節氣,例如兒童節、芒種、夏至以及端午節等。夏至在芒種之后,所以夏至屬于六月份的下旬節氣,那么你知道2023年夏至在什么時候嗎?2023年夏至是幾點幾分呢?想知道就來瞧瞧奇聞事件小編的介紹吧。
2023年夏至在什么時候
2023年夏至是6月21號22點57分37秒,農歷時間是五月初四,星期三。
夏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在每年陽歷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時,為夏至日。據《恪遵憲度抄本》中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時間到達極限,在我國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14小時左右,越往北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 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日長則可達17小時以上。
什么是“夏至九九歌”
與“冬至九九歌”相對應,夏天炎熱,也有九九歌,湖北的“夏至九九歌”如下: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濕透;五九四十五,樹頭清凰(風)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莫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受風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至民間習俗
夏至習俗1:食面
農歷五月間(陽歷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的饑餓。漢族風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吃涼面(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面’”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于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西北有些地區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區如陜西,此日食粽,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后食用或贈送親友。
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
夏至習俗2: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節的隆重程度不亞于端午節。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神儀式,以祈求消災年豐。除了祭祀外,朝廷還用歌舞禮樂的方式,祈祝國泰民安。到了宋代,從夏至這天開始,朝中百官還要放假三天。而遼代時婦女則互贈粉脂囊,用來除去身上的汗漬味。
朝廷對夏至如此重視,民間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農民則忙著祭祀神靈,名曰“祭天”,以祈求風調雨順。這祭天也南北有別,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澇災。時至今日,許多地區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習俗。
夏至習俗3:忌有雷雨
在民間,尤其對于農民來說,是最忌怕在夏至日這天有雷雨天氣。民諺稱:“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這對于靠天吃飯的農家人來說,無論是干旱還是伏熱,都是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舊時,人們希望在夏至里別打雷、別下雨。